自闭症儿童家长“自欺”心理的探究(一)

2011-03-21 17:04:04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809

  刘愫 雷秀雅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

  1 前言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的广泛性发育障碍[1],由于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无治疗方法可以完全治愈这种疾病,家长无法预知子女的治愈效果,因此一旦子女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的心态就会出现极大的变化,这会让他们感到茫然无助,对未来失去信心,为了维持心态的平衡,重新鼓起勇气去应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往往会采用自我欺骗的策略来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

  大量的现场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看法和认识,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和自我欺骗策略来应对负面信息[2]。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上有一种自我欺骗的倾向,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错觉”,正常人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错觉”:(1)自我提升,即不切实际地将积极特征归于自己身上;(2)控制幻想, 即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于环境以及结果的控制能力;(3)不现实的乐观, 即对于自我以及未来抱有脱离现实的积极期待[3]。虽然适度的自我欺骗能够提供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过度的自我欺骗则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情况没有准确的认识,从而有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消极情绪与消极行为的产生。

  过度的自我欺骗不仅仅会影响家长的情绪与行为,也会直接对患儿的康复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笔者长期从事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研究及心理干预实践,在研究实践中的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都存在不现实的自欺心理,而帮助家长正视子女的病情,拥有现实的乐观精神,可以帮这些家长及时走出心理困境,从而达到能够给予子女更好的帮助与指导。由此可见,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自欺心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调节自欺心理的途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自欺心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家长的积极体验其自欺心理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与访谈法

  2.1 观察与访谈对象:生活在北京市地区的24名自闭症儿童家长。

  2.2 观察与访谈时间:2009年3月-2010年3月

  2.3 观察与访谈地点:北京市XX大学心理系自闭症儿童心理干预中心。

  2.4 观察与访谈方式:非结构化方式

  3 自闭症儿童家长自欺心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确认子女患有自闭症,并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一生都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生活时,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个打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培养子女往往是家长获得自我价值感的途径,子女是家长对未来憧憬的一部分,而子女的疾病完全颠覆了家长关于这些内容的认知,为了重新获得心理状态的平衡,家长会试图用自我欺骗的方式,来让自己重新面对生活,将这个消极时间与自己过去的积极认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认知,以此来保护自己,获得一种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

  本研究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非结构化访谈与观察得出,24名家长中长期具有或曾经有过如下自欺行为与心理的占80%以上。

  3.1 转移责任

  持有这种自欺心理的家长会存在这样的假想,即“如果……,我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些问题”,这种假想可以让家长继续肯定自己过去的积极认知,家长通过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来避免重新正视自己当前遇到的问题,这种假想背后的想法是,如果不是遇到了这些问题,我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家长,不是我没有能力控制这件事,是别人干扰了我,这件事情不是我的问题,我的未来原本是美好的。家长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肯定自己过去的积极认知:

  3.1.1转换责任

  持有这种自欺心理的家长会把责任转嫁于他人身上,认为子女的现状是由他人导致的。

  首先,夫妻双方会相互埋怨、指责,认为是对方照顾孩子不周,甚至对方的脾气秉性,家庭背景,只要有可能对患儿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加以指责,在照顾子女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会转嫁于对方,认为对方对孩子不尽心,或者对自己不理解等等。Higgins与Bailey(2005)针对自闭症儿童家长所得的134份调查研究显示,家长有较低的婚姻满意度、家庭凝聚力和家庭的适应性。而多数研究也提出相同的观点(Howlin et al.,1989;Norton & Drew,1994;Siegel,1996;Weiss,1991;倪志琳,1995),说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在婚姻维系上常面临崩解、失调、冲突与离婚之过程[4]。

  其次,会对治疗机构、甚至是社会加以抱怨。家长会将子女好转的希望寄托给治疗机构,认为子女没有好转,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治疗机构或社会没有能力,这样就能继续对自我能力有一个较高的评价。当子女未见好转时,会指责治疗机构方案方法不对,或是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笔者接触过一位家长,由于自己事业繁忙,所以请来了2个保姆带孩子,并且花高价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治疗,一旦觉得没有任何进展就转换治疗机构,但是自己很少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这种家长把培养孩子的职责全部交给他人,在他们看来,自己不断的为子女寻找各种治疗机构,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些都是对子女负责的表现,但其实这只是他们逃离对孩子教育与指导的方式,因为拼命的赚钱要比面对一个患病的孩子容易的多,批评治疗机构不专业要比接纳孩子的现状容易的多。

  3.1.2 自责与懊悔

  这种心态的家长会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导致了孩子的现状,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很多猜想,比如是不是因为孩子某次生病没有及时送去医院?还是因为怀孕期间自己吃了什么不对的食物?是不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而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这种自责虽然看似是在承担责任,但实际上,却间接表明家长对患儿病情不接纳的态度,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使他们存有这样的幻想“如果当时……现在就不会这样了”。 在这样的假想中,家长可以获得一点心理安慰,因为这能使他们相信,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好的。

  3.1.3 放弃责任

  这是最糟糕的情况,当家长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所带来的消极感受时,便会想要放弃,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以为自己可以因此重新开始崭新的人生。有的家长会选择生第二个孩子,并且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而对患儿较少关心。笔者见到一位家长,因为第一个孩子患病,就又生了一个孩子,对小儿子宠爱有加,但对大儿子却极为严厉,一旦犯了什么错就大加责骂,甚至会明显偏袒小儿子。每次送患儿来参加治疗,都很少关心患儿最近的表现及进步,而是不断的抱怨自己有多么辛苦,孩子最近做错了什么事情等等,甚至询问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人能领养这个孩子。有的家长会彻底放弃对患儿的教育,只是尽到抚养的责任,但对其教育不再做努力。

  3.2 对患儿病症的歪曲理解

  抱有这种自欺心理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子女的特殊性,孩子表现出的各种易于正常孩子的行为已经让他们没有退路,只能接受这一事实,但是,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也希望子女能成为自己的骄傲,从而实现其自我价值,而自闭症儿童显然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达到父母的期望与要求,于是这些家长就会对患儿的各种特殊行为进行歪曲理解,以此来获得自己作为家长的价值感。

  3.2.1 把症状看作优点

  抱有这种自欺心理的家长会把子女异于普通孩子的行为表现看成是他们的优点。比如有家长告诉笔者,自己的孩子小时会爬到高处一个人静静看书长达几个小时,认为孩子很勇敢,并且很爱学习;还有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能背很多诗词,记忆力非常好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自闭症的一些病理症状,而家长却会把这些行为看成是子女的优点,并引以为傲,甚至只是关注孩子这些特点,而不去关注他相对薄弱的能力,其实那些能力才是家长需要真正关注的。

  3.2.2 对患儿的病症避而不谈或加以掩饰

  家长期望成功养育子女而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拥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不但不会像自己曾经设想的那样优秀,甚至连普通都难以达到,反而常常会因为一些怪异或莽撞的行为攻击或侵犯到他人,因此招来他人的愤怒和谴责声,这会使家长感到自卑,无奈与委屈。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通过原先设想的方式实现一个家长的价值,因此就会选择掩饰,使自己逃离这种无助的境地。

  有些家长会认为“因为这个原因,人们肯定会看不起我们了,也不愿意和我们往来了。”因为这种自卑心理,他们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对家庭外的人隐瞒孩子的实情,生怕别人一旦知晓就会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害怕带孩子出去又会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受到欺负,会尽量少的带孩子外出,或者是极少让孩子与同伴接触。在痛苦、害怕和无奈之中,父母们只好封闭自己和孩子[5]。笔者遇到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总是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总令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非常尴尬,所以就不好意思带孩子出门,他们带孩子参加治疗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消除孩子的这种行为,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非常关注如何让孩子变的听话并且有礼貌,带孩子参加训练时,会特意让孩子双手合十感谢老师。这位家长的关注的目标并不在于如何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掌握一般的交往技巧,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乖巧、礼貌的一面,会让她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即教导出了这么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这其实对患儿的意义并不大,只是家长的一种自欺心理,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虽然家长了解孩子是因为患病才会有哪些古怪的行为,并且也深知尽量多的与人接触,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会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对子女的一种保护,但其实,这是家长因为害怕面对他人的不解与责备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好让自己在家以外的世界中,依旧保持正常的生活,能够暂时从这种痛苦中抽离出来。

  3.3 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要求

  存有这种自欺心理的家长虽然已经能够接受子女的疾病,并且开始积极努力的指导子女,配合相关机构的治疗,但是他们总会拿自己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相比,希望他们能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这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动力。家长虽然在尽心尽力的指导子女,但是却无法接受自己努力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子女微小的进步,甚至是毫无进展,其实有时,子女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是当有人这样如实告其家长时,这些家长就会举出几个和自己孩子同年龄的正常孩子来对比,怎么比就是距离太远,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好[6]。家长努力付出的动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并且是越快越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能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的,自己也有能力让孩子达到这一目标,当他实现这一点的时候,美好的生活就会到来,现在的痛苦只是暂时的。

  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家长,他们为子女报很多的补习班,英语、算术、绘画等等,却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还有一些家长,在辅导子女时,期望子女的注意力与理解力都与正常儿童一样,会对子女要求过高或者没有耐心,因此而责骂子女;有些家长更是希望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施以教师过大的压力,自行制定计划,一周内要会叫妈妈,一个月内会说话等等。这些家长虽然明知道让孩子达到这些目标非常困难,但会把孩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归结为他不够努力,或者治疗方法不对等,而不去反思这些目标与要求是否真的适合子女,盲目的认为只有帮助子女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才能使孩子生活的更好,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美好的未来才会到来。

  3.4 过分的溺爱与保护

  有一些家长会心疼孩子,过分替孩子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幸,今后要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于是全盘包办,即使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家长都采取顺从的态度,只想让孩子高兴[6]。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疼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只是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此毫无办法,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子女的病情,也不知道怎样做才可以真正帮助孩子,所以这种过分的溺爱与保护,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补偿,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为孩子做的只有这些,这种做法是他们看来可以让孩子获益的最直接的途径,也因此可以认为自己是尽责的,自己是对这个孩子有所付出的。

  笔者遇到一个自闭症儿童,家人都对她都很宠爱,所有的好吃的都先给她吃,即使她现在已经很胖了,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她的正常活动,使她在做感统训练时非常费劲,家长也依旧如此。万事都顺着她,即使参加一些康复训练,如果她不愿意,家长就会跟老师请假,平时家庭训练中,只要孩子不愿意做了,就不做任何的勉强,甚至会主动减少孩子的作业。其实依照这个孩子的病情,应该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但家长的这些行为严重阻碍的孩子的发展(未完 待续)

上一篇:PEP量表在中国大陆引进和修订二三事 ——怀念艾里克·绍帕勒博士 下一篇:和孩子共同成长 ——纽约早期干预体系的感触(一)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