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家长如何去面对

2020-01-16 16:29:59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194

  贾美香

  这次我们讲的题目是: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家长如何去面对及在此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和教训,希望家长能够借鉴。

  首先大家知道孤独症的是一种慢性疾病,有差不多2/3的孩子预后都会相对差一些,这里边当然一部分取决于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在1982年诊断的第一例孤独症孩子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三四十年来我们看到这种病例越来越多,这个疾病目前已经占到了我们儿童精神科残疾的首位,所以这几年来看这个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另外,我们说这些孩子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将来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很难独立的生存,生存的本领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对我们孤独症孩子来讲都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当然这里边也有一些孩子被早期漏诊或误诊,这样也会让孩子们失去最佳的干预时机。

  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开始大家都认为他就是说话晚,有爷爷奶奶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就说话晚,但什么都会,现在也大学毕业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所以家长往往觉得说话晚不是孩子的问题。有家长会认为是听力有问题,就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去查听力,但是查来查去没有发现有听力的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期几个月的时候或一岁的时候发现了孩子有不对劲的地方,就带孩子到医院去看,诊断的大夫如果不是孤独症专业的医生可能就没有看出来孩子的问题,孩子早期被诊断有点儿发育落后,需要再观察观察,但做了脑核磁、脑电图、CT检查都是正常的,那么又排除了这个孩子有发育的问题,孩子家长就认为除了不会说话可能别的方面都问题不是很大,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可能会被耽误了一年或两年,当然这种误诊的情况有很多原因。

  孤独症孩子最佳的干预年龄以前是六岁之前,而现在大家都公认的是四岁之前,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四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会真正耽误了孩子的最佳康复时机。

  大家不要片面的强调孩子大点儿就好了,其实孤独症既然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他的问题表现可能越来越典型了。当然还有一些家长说没觉得自己孩子有问题,因为孩子在家里跟家长有互动,但是就感觉有时候他跟你互动的频率不够。有家长认为孩子在家里都挺好,可出去到外边就出现问题了。其实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不被我们的家长早期发现,直到孩子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面试环节,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被老师发现的。老师可能连一个月都不到就能够看出问题,因为所有的孩子是一个横向比较,幼儿园的孩子按班级通常都是围桌,分小组围几个桌子,一个桌子有五六个孩子,或者是围圈坐着,小朋友基本上都能够安坐,唯独我们孤独症的孩子坐不住,他会到处溜达来回跑,但如果有什么他喜欢的事情比如说有个音乐,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念数字等,可能他能坐住,但是这件事一完就跑了,根本不能按要求坐在椅子上,所以往往幼儿园的老师会很快发现孩子的问题。

  孤独症的孩子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年龄,比如超过了七岁了,你再想去干预就难度太大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他不会按着你的要求去做,他既没兴趣也根本不学,所以有些孩子上学才一个月就被学校退回来了,因为他不能融入到集体环境里,老是在乱跑、不听指令、更坐不住。我们也有个很典型的孩子,上课了小朋友们都往教室里跑,他却往操场上跑,他是希望老师去抓他,他跑的越欢,老师在后边追的越紧,一边追一边喊他就特开心,特别高兴,每天都是这种状况,而所有的其他孩子都在教室里面等着,于是我们的正常孩子回家就会告诉家长,这些正常孩子的家长就集体找到学校说这个班有这样的孩子,会耽误了我们孩子的学习,因此就会产生一些矛盾等等,结果会被学校劝退。

  目前到我们这儿来就诊的孩子,年龄最小的就是几个月的孩子,虽然我们不能给这么小的孩子带一个孤独症的帽子,但是他已经有了一些孤独症的表现,我们不能说等他大了更具典型特征了,我们再去给他做干预,而是只要发现一些症状了,我们就要及时的告诉家长,赶紧要进行干预了。现在来就诊最多的都是两到三岁的孩子,也就是通常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好多孩子没有语言,家长看出这个孩子确实有些问题了才来就诊,来看病的孩子除了西藏少一点,全国各地不分地域从哪里来的都有,确实还是挺多的。

  我们知道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训练能够最大程度的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和他适应社会的能力。尽管孤独症没有药物从根本上治愈它,但目前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很大的改善。另外,我们也可以把孩子的一些能力培养出来,可以很大程度的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我们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是一个新疆的孩子,他在我们北京的机构里训练了四年,他是四岁来北京的,到八岁才走回新疆,回到当地妈妈就一直在找学校,找了很多的地方却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接纳这样的孩子,因为当时这个孩子语言发育很差,主动语言很少,为此妈妈感到很无助。当时新疆的相关机构很少,更没有人了解这个疾病。后来妈妈就跟我们这边讲不知怎么办,我们当时也一直在做一个支持系统,希望妈妈自己带,好在这位妈妈还是非常坚强、非常乐观,妈妈于是在家里坚持不懈的按计划训练孩子长达八年,虽然孩子一天学都没有上过, 现在很多的文化课都是妈妈自己教的,今年她的孩子已经十六岁了,现在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在妈妈培养下孩子有了很好的行为规范,他每天按照作息时间表,知道自己几点钟该干什么,培养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他自身的绘画能力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孩子每年都有新的作品,他的画作被一些企业和美术馆收藏,今年他有一幅画“团圆”很出名,还曾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屏进行公益宣传展示,轰动了在美的华人界和热爱公益的美国人,也在我们展览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我们的也用他的一些画作制作了丝巾、雨伞、手机壳、鼠标垫儿、T恤等等,都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到现在为止他每年的画作都不一样,而且他的能力也在逐年的提高,他能够每天自己收拾房间,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安排的非常有条理,就是妈妈外出了半天儿,他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学习、自己娱乐。虽然他是一个16岁的大男孩儿,看起来高高大大的,个头已经超过了妈妈,但是,这个孩子的心灵还是非常的天真,非常幼稚,也非常的纯洁。这个成功案例说明家长如果能够坚持不懈慢慢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这里既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会规范了他的行为。

  在针对家长的心态方面,我们总结了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我们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不愿意面对,不接受这个现实。还有我们有的家长觉得愧对孩子,觉得是我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所以对孩子觉得非常的愧疚。再有是我们有的家长对外隐蔽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别人知道。另外有些家长在训练干预当中急于求成,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最后看孩子进步很慢就干脆放弃。

  从这几方面的心态我们来讲一讲, 首先家长不大敢相信也不大能够面对医生给出的诊断,他不相信孩子是孤独症就一定会怀着一线希望,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家长的意见不同,有妈妈坚持要训练,爸爸奶奶都觉得孩子没问题,不同意去训练,说妈妈是没事找事。有的时候是爷爷奶奶发现了孩子有问题跟爸爸妈妈去讲,爸爸妈妈就觉得你们不看我孩子好,所以家庭在孩子的问题上就产生分歧和矛盾。

  还有些家长着急给孩子看病,上网寻找一些捷径,到处求医问药,不惜花很多钱,在求医的路上走了很多年,期待会有奇迹发生。我们也有一例比较典型的个案:孩子本来语言能力还比较好,但是妈妈就觉得这是一个疾病,所以到处去找偏方,到处寻方法,找药等等,包括那几年有气功疗法啊,有什么按摩啊,有一些中医中药方法呀,这个妈妈非常的执着,她说这是慢性病,不可能仨月俩月就好,我来个半年,一个方法用半年,十个方法那就是六年,所以她这样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的弯路也花了很多钱,基本上是放弃了训练,最后孩子原来有的那点语言全部都退化了,到了青春期以后出现了很多的情绪行为问题,最后又不得不把这孩子困在家里边,因为孩子又打又闹,家里头长期没有正常人的生活,最后没办法就捆着,到了这种程度,孩子的生活质量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谈了。

  另外有些家长认为这种病就是一种终生的残疾,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治愈,那我为什么非要给他去干预呢,这些家长觉得对孩子有一种内疚感,他希望孩子快乐、希望孩子幸福,于是就干脆让孩子在家里呆着,从不出门,不与外界接触。我们也看到很典型的孩子十几年甚至将近二十年都不出门,胡子长的老长,头发也长的老长,而且睡眠还颠倒,家长两个人来回倒着给这个孩子夜里起来做饭,可以想象这种情况父母年轻还可以,可年龄大了以后睡眠成天都是颠倒的,家长的身体状况肯定是越来越差,也会有多种疾病,这个情况再来照顾这样的孩子会有多难,所以家长很多时候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和有理的要求都满足,没有任何的原则,就会惯出孩子很多的坏毛病。我们现在门诊经常看到很小的孩子,你要是没满足他,就躺在地上,不但躺着还自己打头,还自己幢地,家长看到这种情景肯定会起来先抱,赶紧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也就更强化了孩子很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这时候家长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就产生这种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大,最后导致我们家长越来越束手无策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把老人、父母都打了。

  有些家长心情焦虑,觉得有这样的孩子能跟谁去讲?谁又能理解我?于是就把孩子包裹起来,不愿意告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孩子小的时候外表看不出来,他都是把孩子单独的带出去玩,领孩子走的远远的,不在附近的花园儿里跟附近的小朋友去玩,所以他的同事朋友可能也不知道他有这样的孩子,其实家长内心是很痛苦的,觉得自己在工作上不管是做技术做管理做业务都非常出色,都是大家公认的娇娇者,唯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孩子?所以他特别怕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怕见朋友,怕同事们在一起议论自己的孩子,于是就把孩子包裹起来,最终的结果是让孩子跟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封闭,很早跟社会就脱节了,最终导致孩子症状会越来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真的就是发展成一个很重的残疾孩子。

  也有很多的家长在孩子早期被诊断后,就想赶紧去训练,要找到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老师,有些家长不惜花重金把老师挖到家里来。早期有些孤独症孩子家长开的机构,就把大家公认的有经验的老师高薪挖到自己机构里,而且主要来训自己的孩子,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样他的孩子一定能训出来,其实不然,大家要知道孤独症孩子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不可能成天只对着一个老师就能教出来,可能这个老师教的时候他能听,但是孩子不会泛化,也就是说只有张三老师说了孩子能接受,李四老师说了就不会接受,所以有时候孩子能听妈妈的话,换一个人说孩子就不听了,如果孩子学不会泛化,他的局限性就会越来越强。

  有些家长非常的盲目,说国外有统计一周要训练四十个小时,平均一天要训练五个小时,那就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占用起来,上午找一个机构训练,下午再找一个机构训练,晚上再找一个家教来训练,觉得这样孩子一定能训出来。但是这些家长没有想到这三个机构、三个老师、三种理念、三种方法,他们之间又没有交流,虽然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孩子,但是三个老师都不见面,互相不会对孩子的情况进行探讨和切磋,恐怕这个孩子也很难学出来,所以说有些家长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长的时间,也想了各种办法,找了最好的资源来带自己的孩子,最终孩子没练出来,家长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另外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占起来就没有孩子的自由空间了,长期这样训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产生反感,配合度会越来越差,有时候老师还找不出来方法,找不到原因,只是觉得这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带,家长就会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啊?老师会说孩子年龄长大了,心眼也多了,当然这是一方面,但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的密集训练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针对这个孩子去制定完整的训练干预计划。

  现在国内的训练机构非常多,据中国残联的不完全统计,大概现在全国有将近两千家机构,这两千家机构中很多机构是在残联的指定里边,有些是医学的教育的在残联的康复体系中。问题是这些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也就是张三的机构张三说了算,李四的机构李四说了算,大家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完全的统一,所以训练方法也不统一。有的机构根本就没有评估,有的机构老师的流动性很大,甚至两三个月换一批老师,旧的老师走了,新的老师又进来了。一些老师是哪儿给的工资高就去哪家机构,这样就形成有经验的老师到处走,所以在这个行业里老师的队伍不够稳定,也影响我们孩子的训练。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有些家长们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互相攀比。到处找资源,到处找机构,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一年可以换五到六个机构,平均每两个月在一个机构,因为家长着急,只要看到人家的孩子有进步,就问在哪儿训练的?然后也去哪儿培训。到那儿以后一看这孩子还不进步,又听谁说了,有什么机构又去了,所以我们在给残联做评定的时候,看到这些家长就是来回走,到处转。当然,家长的目的就是想能够找到最好的资源,让孩子能够得到最大的改善,但这样做往往非常盲目。

  有家长恨铁不成钢,看到人家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急得不得了,然后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经常在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上去打,我们老跟家长讲打不是办法,你现在打孩子他没有能力,将来他就会模仿着去打你。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大龄孤独症在家里专门找那个软的欺负,妈妈迁就的最多就直对着妈妈去打,姥姥奶奶迁就的最多就只对着老人去打。我们有个个案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给她的孙子拿药,问她怎么没带孩子来,她说我已经带不出来了,把这个衣服一捋,脖子上全是孩子抓的血印子,她孙子已经是十六七岁了,问妈妈爸爸怎么没来,她说爸爸妈妈扛不住了,离婚了,爸爸跑了,妈妈是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自己都自顾不暇,现在只有爷爷奶奶还管着这个孩子,是姥姥姥爷阿舅外祖父外祖母来管这个孩子,又要管他吃,又要管他喝,还要管他买药。两个老人那点儿积蓄,基本上都给孩子花了,如果孩子要能听话,能够安静,老人也能得到一种安慰,可他又那么闹,老人说我们整天活在胆战心惊之中,只要看到孩子眼神不对,我们就得赶紧锁门儿,给他锁在屋里,不能让他出来,这位老人的老父亲已经两三次被推成骨折。他们年龄大了,已经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还正是青春期,有的是力气,他可不管不顾。所以说,这种不当生活模式会给我们这样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再有有些家长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看到孩子进步的很慢的情况下,就觉得没希望了,不是放弃就是推给爷爷奶奶,要不然就甩给妈妈自己带着。有些夫妻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爸爸会说我天天在外面奔波挣钱,你在家里就管这一个孩子你还管不好,妈妈也一肚子委屈觉得我天天带着这个孩子奔波,但是到头来没有得到理解。因此夫妻之间互相的埋怨责怪,而且也会对政府抱有一个没有希望,觉得这个社会也就这样儿了,没有人来理解关注我们这样的孩子。而父母的离异可能对这个孩子来讲是更大的损失,没有了家人的关注,那我们孤独症的孩子将来的生存质量就根本谈不上了。

  这里我们说家长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里我们给大家提出几点:

  第一、家长要身体健康,其次是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说家长的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是保证孩子进行干预训练的前提,如果你自己都天天生病,心里头都是扭曲的就没办法面对这样的孩子。

  第二、和睦的家庭,牢固的婚姻基础是保证我们孤独症孩子训练的重要条件,家庭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而且还有一些具体的分工,大家要共同努力,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才能把这个孩子练出来。有些家长说了我不管,我们俩已经离了,你管孩子,有的父母离异连生活费都不给对方,你想想两个人带一个这样的孩子都很困难,丢给了一个人来管的话,那这个家庭几乎就走到了一个边缘。

  第三、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家长对孩子有一份责任,既然你把他生到这个世界上,你就有一份责任去养好他,带好他。我们说家庭想要采取积极的心态,首先要能够面对,其次要积极寻找专业的机构,与专业的老师不断的去切磋,讨论你孩子的情况,目前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在什么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合适等等。在孤独症康复训练当中,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应该体现个性化,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的一对一的训练,一对一训练完以后应该是一对二,让孩子学会泛化,在同伴之间要能够泛化,或者是在小组课里头去泛化。也就是说,老师教的这些东西,孩子如果不能够泛化,那他进步就会很慢,而且他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刻板,所以家长要跟着老师去学习这些知识,,要把自己慢慢的武装起来,对孩子的康复训练会起很大的作用。

  第四、我们说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在孩子干预训练过程中如果没有坚持就会半途而废,本来孩子应该有进步该上台阶的时候,是你应该坚持的时候,你却坚持不了,最后只能半途而废。我们有很多孩子在要上台阶的时候,家长觉得进步太慢就放弃了,这真的很可惜。我们有这样的孩子,本来觉得这孩子的能力和他自身的条件通过训练是能够回归到主流社会的,但都没有回归,为什么?孩子诊断的并不晚。这几天看到有好几个孩子都是现在上不了学来找我,当时爸爸妈妈说了我们两岁多三岁就诊断了,但是没坚持训练,觉得孩子有语言了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混了两年三年,现在该上学了,到了小学就不行了,因为幼儿园是快乐教育,不需要写作业,也不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可一上学就面临着很多的学习任务,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上课,什么叫写作业,上课根本不听还到处跑,所以同学老师都反应很大,家长这时候就无助了,家长想陪孩子上课,学校又不同意,只好带回家了。

  第五、在训练当中我们一定要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是张三用什么方法李四就一定得用,两个孩子程度不一样,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两个双胞胎出自一个妈妈的肚子里都表现得不一样,他俩都有很多的个性的不同,俩人都不互相玩儿,妈妈要怎么能够让他俩一起玩儿,那就得有方法,你要有专业的知识能让两个孩子互动,这就是我们家长要去学习的内容。

  我们提倡的是以家庭训练为基础,当然也要兼顾到机构里面去训练,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依托在机构里面训练,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机构训练的时间都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更多的是在家庭里面训练,家长伴随孩子的时间最长,小年龄的孩子可以在机构里,但是到了大龄了好多机构是不收的,所以现在对于大龄的孤独症的家庭来讲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孩子们长大了到现在还没有地方去,还没有一所能够托养和养护的这种机构。现在很多机构只收六岁之前的,我们不能说早期训练完了,最后把孩子又带回家里去了,那孩子很多功能又开始退化了,所以我们家长需要为孩子一天一天的付出,一天一天的努力,就像种地需要耕耘,才能有收获。

  再有,家庭训练的一个原则先从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开始,就是吃喝拉撒孩子得自己学会,在这个基础上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让孩子跑着吃饭,家长追着喂,孩子不能拿着手机看着ipad吃饭,将来形成了这个习惯了以后,你要让他去改就太难了。我们看到有些家长很省心,现在都给孩子用纸尿裤,不像过去我们小时候,孩子都穿尿介子,所以很早就训练孩子自己大小便。现在的孩子两三岁了还都穿纸尿裤呢,我看了一个两岁的孩子,穿着纸尿裤,妈妈说每一次给他穿纸尿裤他就使劲闹,不爱穿往下揪,其实孩子是说不出来自己难受的感觉,不舒服他就会闹。所以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随后是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其实就是给孩子立规矩,我们要在孩子小年龄的时候就把规矩逐渐的给孩子立出来,比如吃饭就在饭桌上,而且要坐在椅子上,不能是随便拿着玩具跑来跑去,现在很多的家庭把手机和ipad都当成了孩子的玩具,因为孩子玩这些东西可以安坐一两个小时,他也不闹,家长这时也可以看看手机。这里我们特别提示一下家长手机都是电子产品,有很多辐射对我们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由于手机屏幕很小,孩子们用眼时间长了对视力也会有影响。另外孩子总跟机器打交道他就不去跟人打交道了,而孤独症孩子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流障碍,如果不训练他跟人打交道,怎么能够改善他的社会性呢。

  另外,我们要做到奖惩分明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对和错,当孩子做对了以后我们就有奖励,做错了以后我们就要惩罚,我们这个惩罚不是去打骂孩子,而是用一些方法让孩子能够知道是错了,下次不再这样做了。我们要认真做好行为分析,在训练中我们用了ABA回合训练的方法,比如说这个孩子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跟谁在一起,为了一件什么事情做出来了一些错误行为,通过明确的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要盲目地只会去打骂和怪罪孩子,这里面有没有我们家长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家长要去学习的事情。

  对于七岁以下的孩子做到早期的发现,早期的诊断,早期的干预,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选择训练机构方面,我们不能盲目,要选择适合孩子的专业机构。再就是要注意孩子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哪个时期孩子应该会什么了,没会是为什么?差多少,跟正常孩子有哪些区别,我们都要分析清楚,当然这不是家长都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借助医生,借助康复师和特教老师,对于训练方法,像穿鞋穿衣服一样,要穿上不大不小正合适,这才是适合我们孩子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得当,可能孩子也接受不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最后孩子进步就慢。

  通常七到十六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早期已经是进行了很多的干预和训练,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好,智力发展比较不错的孩子,就是说功能比较高的孩子,我们要选择适合他们的学校,可以选择班级小一点儿,不能是一个班六七十个孩子,尽量要选二三十个孩子一个班的,这样老师能顾得过来。家长要与学校的老师做好学前的沟通,不要去隐瞒孩子的情况,早点把孩子的情况展现给老师,讲一讲孩子有哪些强项,有哪些弱项,还有那些不足,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接纳和理解。在学习当中不要去强迫你的孩子和别人去比,人家考一百分儿了,就要求孩子也考一百分儿,家长应该首先看看孩子的能力够不够,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千万不要去攀比,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使孩子产生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要让孩子在快乐当中学习。我们好多孩子只要看到你往那儿一搁板凳和桌子,孩子就知道要学习了,就开始咧嘴哭,开始闹或者跑走,因为他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在学校或机构里大部分都是桌面教学,但是回到家里我们是不是能改一个方式?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当中去学习,让孩子在机构里学到的知识能够泛化到生活中,这样孩子就会有兴趣,会跟着你学。要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千万不能去强迫他。如果带着情绪和行为问题去学习,孩子一定不快乐也学不好。

  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时,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前后孩子通常会有哪些问题,男孩子有什么问题?女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别等到问题出来了,再去了解,而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就会束手无策。

  十六岁以上的孤独症孩子已经开始接近于成年人,但是他的心理年龄仍然很幼稚、很天真,这个年龄段能力较强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读书,尽管他有时候合不上拍,但一般免强能跟上,我们是希望孩子有一个群体的环境。当然还有一些孩子确实能力比较弱,家长一定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做一些体育锻炼,到户外活动等,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什么都不做,在家里坐等吃喝,一哭一闹就什么都去满足他,我们这里看到有个孩子就是这样,家长无条件的迁就,孩子一天能喝四瓶二点五升的大瓶可乐,不喝白开水,吃东西是狼吞虎咽没够,体重越来越胖,最后家长发愁都弄不了。

  对于那些能力弱的孩子要尽量早训练,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到一些社区的活动中去,培养他们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我们在国外看到人家有很多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人家的孤独症孩子从小一点一点在那培养,长大了成人以后流水线上的一个点的工作他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果我们不去看,是不敢相信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要去挖掘孩子的潜力为这些孩子将来就业做一些准备工作。

  另外,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和谐的氛围,使我们的孩子生活有尊严有品质。总之我们说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奖惩分明,要不断的去分析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孤独症孩子家长更需要有爱心、有耐心、同时还要有责任心和信心、更需要有决心和恒心。希望家长们不断提升自己,为我们孤独症孩子的未来做出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MSNP1AS基因附近的rs4307059位点与孤独症的关联研究进展 下一篇:情绪控制的重要性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