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觉统合训练”

2020-10-09 17:30:10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2675

  我的孩子需不需要做听统训练?为什么要做听统训练?

  听统训练的原理及适应症是什么?

  听统训练的疗效粗谈。

  听统训练的机器1997年最早由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从法国引进,20年来有许多家长都能细数并亲眼看到和体会到此训练给孩子带来的一些进步,比如:有的孩子本来一句话不说,做了一个疗程的听统训练后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语言;也有孩子本来叫名字不应答,对指令没反应,做完之后家长就感觉在家里有些简单指令能听懂了,对语言的理解比之前有了一些进步,也有些孩子训练前讲话声音非常小,或者只看到嘴动但发不出声音,训练后声音出来了,也比以前活跃多了等等。

  那关于听觉统合训练,它有哪些需要我们了解呢?

  为什么要做听觉统合训练?

  曾经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少年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的听觉像有一个音量调控器一样控制着,且总是开到最大量。像开到最大量的麦克风。我有两种选择,把这一麦克风开着,任凭被声音淹没,或者关闭它。妈妈常常说我有时像个聋子。

  听力检查表明,我的听力是正常的。我不能调节输入的听力刺激。我不能在嘈杂的办公室或机场打电话。每个人都能在嘈杂的环境打电话,但我不能。如果我试图不听周围的声音,我也会听不到电话中的声音。

  孤独症者有必要远离干扰他们的噪声。突然很大的噪声刺激我的耳朵就像牙医的钻子在钻神经。因为特定的声音具有刺痛感,像一个过分的惊跳反应,突然的噪声(那怕是相对轻的)会引起我心跳加快。

  我一直不愿意处于淆杂的环境中,如商业街。连续的高音量噪声,如洗澡间通气孔的排风扇或吹头发的吹风机令我烦恼。我会尽量不去听这些声音,逃避这些地方。但对某些特定频率想避也避不掉。

  对孤独症患儿来说,如果经常受到噪音的影响,集中注意力是不太可能的。直到现在,我还存在音调方面的问题。紧跟谈话的节奏是很困难的,别人的声音像一个遥远的收音机中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

  他的记录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自闭症孩子到底是如何通过听觉感知外界的世界。他们对听觉上的刺激存在明显的敏感,调控也有明显的困难,而且稍大一点的音量就可能产生痛觉,甚至可能让他们辗转反侧许久。

  针对这类听觉感知特别的孩子,很多医生会建议给他们进行听觉统合训练。

  听觉统合的训练,是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伯纳德所创。该疗法充分利用现代数码电子科技设备,将一组特别声音与音乐结合作为一种整体对孩子进行听统训练。通过让孩子聆听经过过滤和调配的音乐来达到矫正孩子听觉系统对外界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紊乱和情绪失调的目的。

  自从美国自闭症患者的母亲安娜贝尔的《雨中起舞》一书出版以来,听觉统合训练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开展。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听觉通道存在异常感知情况的孩子都适合使用这样的训练。也并非所有接受过听觉统合训练的孩子都能有明显的改善。

  谁合适接受听觉统合训练?

  小龄孩子做听统训练,很可能存在坐不住的问题表现。这种短时间孩子手里拿着玩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在这样情况下也无法静坐一段时间,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老师将不建议继续进行。

  4岁的孩子就可以做听觉统合的训练,但是需要排除孩子存在耳朵方面的疾病,如中耳充血及发炎,耳聋,戴助听器,以及身体状态方面存在不良,如发热,癫痫及精神病,脑电图异常等。

  4到16岁,加适应症具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言语及语言发育障碍,情感障碍,学习障碍或者大脑听觉处理失调等病症的孩子。

  如何进行听觉统合训练?

  听统训练前,要求孩子做脑电图(脑电图异常者禁做)及听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择所需过滤的频率。孩子如果比较兴奋不能静坐半小时或不配戴耳机,可以先做前期的训练,老师可以指导家长也就是每天在家带耳机听些孩子喜欢的音乐或歌曲,待孩子接受了耳机并能安静下来再做此项训练。

  每次听统训练音量按要求逐渐增加,前十次双耳音量相同,后十次右耳音量高,左耳音量为右耳的70%,老师在每次训练时都需认真观察孩子有无其他异常反应,并进行每次的训练记录。

  每个孩子每天训练两次,上、下午各1次(两次间隔时间为三个半小时以上),每次听训30分钟,20次为1疗程(听20个不同的光盘)。第1疗程与第2疗程需隔9-12个月。

  听觉统合训练期间孩子不合适进行激烈运动或紧张的学习活动,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训练期间及训练结束后半年内请勿使用耳机听音乐。

  听觉统合训练有什么效果?

  听觉统合训练的功效也因人而异,通常在训练后数周或数月后出现,也有的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每个孩子改善的方面和改善的程度不尽相同,训练后可能改善的症状包括:

  很多孩子对于听觉刺激的注意力增强,能够更好地识别对话的主体并作出反应。因此也有家长认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改善。说话的平均长度增加、说话声音变大、模仿言语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减少、触觉防御减轻,此外,孩子的适当社会行为开始增加,刻板行为有明显改善,对他人的打断或存在的包容度也有所增强。由于可以更好地获得对话主体的语音输入,孩子的社交意愿渐渐增强,相关的眼神接触、语言表达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由于听觉接收信息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变好,相应的认知活动表现也有改善,例如对日常信息记忆增强,计算能力增强和反应时间缩短等。且因为听觉可能产生的不适减少了,对声音的超敏现象减轻,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因此由此衍生的冲动不安、发脾气和攻击行为等也有明显改善。

  这其实就是孩子的耳朵学会了去过滤输入大脑的信息,自然响应和学习的效率就变高了。孩子听觉能够固定下来接受信息的听觉频道,注意力能够更好地集中在这些信息的输入和处理上,也能够过滤其他无关的干扰刺激,避免了听觉通道过度负荷带来的情绪不良和行为不良。因此,听觉统训练实际上是帮助孩子的耳朵学会去注意日常常见的声音的音量和频率,更好更快地去筛选有效信息。

  听觉统合训练有什么副作用?

  目前为止,临床还没有发现听觉统合训练后,孩子产生明显的损害及长期的不良影响。但少部分孩子确实会出现短期的不良反应,这些可能是由于刺激水平调节不当产生。有的孩子出现了多动不安的表现,如烦躁不安,兴奋,躁动,自言自语,重复语言增加,刻板动作增加,捂耳朵现象增加,唾眠减少等多种表现。也有孩子出现了情绪波动变大的情况,如情绪易激动,易哭泣, 容易疲劳, 容易低落,食欲降低,这些不良现象、不良反应在训练过程中及训练后将会逐渐减少或消失。

  在听觉统合训练期间,为了维护疗效,应该避免孩子听过于响亮、刺耳的音乐或声音。老师应及时记录孩子听觉统合训练前、中、后的行为改变。

上一篇:自闭症会遗传吗? 下一篇: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改善作用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