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与未来人居-清华大学融合共享思想力论坛

2021-05-10 17:27:16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348

  李睦老师音频转写记录

  各位领导、老师,来宾: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这个选题的交流。非常荣幸,我今天谈的这个话题没有那么沉重,但也未必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大家听完以后才会感觉到什么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谈的自闭症绘画是基于咱们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从无障碍想到的一些问题。

  我在这里谈的所谓的无障碍,实际上它可能是超越了我们一般人思维里个人认为的范畴,除了生理上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障碍或不方便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障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就是交往沟通、相互理解之间的障碍。

  我们今天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刚才主持人也介绍了,在医学领域,咱们国家把自闭症叫做孤独症。学术界或其他的一些地域大家习惯称它为自闭症,自我封闭的意思。我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自闭和艺术,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关联,特别是我发现在英语的词汇里描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他们的拼写只差一个字母,也就是说,在艺术和自闭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我们还可以以此来推理分析在艺术领域里,是否本身就没有什么自闭和非自闭之分,可能在生活里边是泾渭分明的,它是一种病态的、有问题的、不正常的行为和表现,那么在艺术领域里面,他可能不是问题,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或许在艺术里边的正常,反而是一种不正常,这个判断是不确定的。

  我们判断自闭症孩子的绘画是一种病态的表达呈现,还是他先天的艺术才能的流露?这两个概念导致我们去分析自闭症绘画作品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觉得他们画得很好,或者觉得他们画的很有特点,是不是基于他们本身是有病的人,如果我们不从这个角度出发,单纯的去看这个作品,我们会不会还是觉得它很好呢?我个人理解可能他们不错的原因就是他们天真的呈现,是非常充沛的天真,是成年人少有的天真。现今在成年人的绘画作品里面不缺少经验,最缺少的就是天真,而在自闭症的绘画作品里边缺少的是经验,但不缺少天真。那么天真和经验之间有没有可能达成某种平衡呢?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天真,不可能永远像一个儿童,但是我们能不能从自闭症儿童的绘画里,从他们的天真里吸取一些有益的因素来弥补我们经验思维中的不足。

  我选择了一些自闭症孩子的绘画,我记不太清了,大概从第一届开始到现在,我已经连续十几年主持这个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自闭症绘画作品展,每年的4月2号世界自闭症日都会举办。这是他们的一些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在这儿具体分析了,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可以画比这个屏幕还大的作品,从一个局部开始一块一块地去涂抹。这里边虽然没有形象,但它有色彩对比,有结构,有空间,有布局,他的脑子里那些思维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都值得我们今天的科学家,我们的学者,还有专业人士去思考。

  第二我想到的是人称代词:他们和我们。对于我们看展览的人,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来宾和老师们来说,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欣赏和被欣赏,理解和被理解的关系。自闭症孩子的绘画是一种艺术作品,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本人来说,绘画并不是他们的艺术创作,而是他们的生活。有非常多的小孩儿,他们只能画画儿,他们只能用绘画的语言和外界沟通。我们只能从他们的绘画作品里去猜测他们有哪些具体的愿望,有哪些被抑制的因素在逐渐的释放出来。

  我们有的时候还看到一些非常特殊的现象,比如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第一个就是不少自闭症孩子的作品挂在展览馆里,开幕式时大家簇拥着他们,并称赞和鼓励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在乎,他们甚至忘了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第二个小例子是有一些小孩儿,他们画完了以后就飞快地把自己的画儿撕烂,然后吃掉,说明他们对这个作品本身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绘画的过程,描绘的过程,涂抹的过程,所以绘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来看另外一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跟艺术没有关系的那些内容。这也是我今天把这个选题放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里的思考。比如说他们为什么可以始终保持天真?他们没有经过科班的技术性和功能性的训练,却能毫无恐惧的在绘画中自由地表达。

  为什么所有优秀的艺术家看到自闭症孩子的绘画以后都会有特别深的触动?我觉得它特别像是一面镜子,自闭症孩子的绘画可能永远不能成为艺术作品里那些经典,但是它们超越经典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可以不断的提示我们,所谓的正常人告诉他们的林林总总,如要尽可能的保持宽容,尽可能的保持多元化,尽可能的去理解别人自身的特点等等,他们通过用笔,用色,通过他们表达出来的形象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领域。

  看看这个孩子的作品,他可能或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弟弟,也可能是他画的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但是却没有那种成人的经验结构、解剖、透视,比例等等,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绘画里都没有,它更多的是呈现他自己的直觉和本能。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有多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还保留些许,哪怕是些许的直觉和本能,差不多大多都是经验,更糟糕的还都是别人的经验,而不是他自己的经验。

  第三个就是今天会议的主题:障碍和沟通的关系。像刚才主持人说很多自闭症孩子,他们没有形体上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障碍,他们不是身体方面有问题,他们可能在体检的时候都呈现出正常健康的状态,但是显而易见,障碍是存在的。他们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和沟通。就像我刚才讲的,自闭症孩子在展览会上,面对自己曾经画的作品,却没有办法感觉到荣耀,就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那些特别精神性的思考,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比较遥远。所以他们的绘画作品,结合他们自闭症的特质,可能是绘画的表达方式之一。

  艺术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说他们的艺术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自闭症艺术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或者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它的风格万紫千红,丰富多样。在法国巴黎专门有一个天真美术馆。里边陈列的全是这类,或者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那些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为巴黎这个城市注入了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一些艺术作品让人们去思考。

  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到底对这个世界了解多少?还有哪些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待于去了解,去接纳。所以我想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最大的障碍还是他们周边的人对他们认知上的障碍。

  我们可以先从他们的绘画作品开始了解他们,我想这个障碍才会逐渐的消除,然后沟通才能逐渐的形成。我有一年在清华美院做了一个自闭症的全国展览,几年前的4月2号开幕式前,我的一个研究生跟我说他有事不能参加开幕式,希望能提前进去看一些作品,我同意了,他就单独走进展览厅,大概看了有15到20分钟,出来以后,他跟我说:“老师,我现在迫不及待的想回去写一点什么。”

  交流就是艺术作品,特别是自闭症孩子们,他们通过艺术作品的交流方式是非常独特的,他并没有在作品里面写上议标,什么意义目的,什么中心思想,它是潜移默化的,通过感知的方式传递给我们,比我们从一般的美术展览中,打上标签儿的那种题目的认知要获得的更广泛,所以我想这个障碍和沟通可能跟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孩子我不说她的名字了,她画完以后,她的家长要跟她及时地抢入,稍晚一步她就会撕掉,然后把它吃了。我在里面还看到了很多类似莫奈和梵高这种绘画色彩的作品,就是用油画棒不断的涂抹,构成交相辉映的色彩,作为一个职业的教美术的老师来说,我觉得都很惊奇,但是这个孩子自闭症程度还是比较重的,他根本不可能了解谁是莫奈,也不可能了解我们的艺术史,甚至都不能正常的上学。

  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这个比喻挺恰当的。他离我们又远又近,时远时近,有时候消失的无影无踪,有时候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的一个社会中巨大的群体。

  我觉得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非常重要,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和分析。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展览开幕当天会有嘉宾做这样的表述,说孩子们从不会画画的画画了,而且他们还参加了展览,他们的家长都很高兴,因为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他能够被人尊重了,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参加了我们的展览,他在学校里就不受欺负了,老师们都觉得他是一个天才,可能这个事情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但是我就在想,如果这个孩子,甚至拓展一点,如果梵高、莫奈他们不会画画,他们没有那么知名的作品,他们就没有价值吗?这个价值是指他的社会价值。

  我们所做的支持和帮助的事情都是为那些对这个社会看似没有太大作用的人们做出的。那么什么叫有用?什么叫社会价值?我想就是他们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应该去为这个社会付出一点什么,我觉得这时候的价值已经存在了。所以我们是否一定要依据一个孩子作品的好坏,甚至在市场上售出的价格高低来判定这个孩子的价值呢?他们的作品有的是绘画,有的不是绘画,有的是有形象的,有的没有形象,有的是象形的,所以绘画又像是文字、作文,就是这样的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的思考。

  大艺术家和科学家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但是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相对要更困难一点,而且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勇气。像这幅“欢乐的米老鼠”,他可能是看过一些动画片什么的,他描绘的是那样一个痕迹、那样一种状态和那样一种氛围。所以他们在绘画里表达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也不是形象本身,也不是色彩本身,而是超越了形象和色彩,并在色彩和形象之上的某种理念。我并不是夸张自闭症在这方面的智能,这些都是我们在作品里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可能他们对于光永远都不理解,永远是苍白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到一些启示,并反过为他们做点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他们作品的价值。

  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改变者,有的时候又可能是一个被改变的人,在改变那些孩子们的同时,我自己其实更多的被改变。经常看报纸上有这样标题的文章,就是让自闭症孩子不再自闭,让自闭症的孩子走进社会,不再孤独。我觉得有不同的思考,就是我们一直想帮助他们,也许是正向的方式,而不是反向的方式,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让这个少数人群融入多数人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让不正常的人变成正常人,让自闭的人变成不自闭的人。现代医学目前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也许会有一些帮助,让他们慢慢地接纳这个社会,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让他们逐渐能够独立的生活,这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工作和努力的方向之一。但是还有没有另一个方向存在呢?当我们改变不了一个事物本身的状态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改变那个事物所处的环境?

  我自己老是在想,我现在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是因为我是这个社会当中的多数,他们是不正常的人,是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当中的少数。如果我是这个社会当中的少数,那么我也应该被视为是不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异己感吧。所以我想让他们融入社会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一下让社会能够接纳他们。

  在首都机场,在北京的新火车站,我不止一次的看到残疾儿童在公众场合,当他们有一些问题行为出现的时候,人们的现场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状况的反应和处理也是大相径庭的。当他们生存的环境被完全改变以后,可能他们自身的问题也就逐渐显得没有那么突出,没有那么明显了。那个时候才有可能再来谈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

  自闭症孩子的绘画作品非常多,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也有这样特别的孩子,他能一直的画下去,不都是像儿童画一样。还有荷兰的孩子,他可以坐直升飞机在城市上空绕一圈,然后他就能特别精细的描绘出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话题谈完了。谢谢大家!

 

上一篇:自然发展式教学、桌面教学我该选哪个 下一篇:孩子是一本待读的书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