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肠道菌群到底和多少疾病有关系?

2022-08-10 17:28:38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189

  吉宁

  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近年来越来越火热,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可以拿过来和肠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做一下研究。人们开始把腹泻和没有腹泻的孩子的菌群比较一下,把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肠道菌群比较一下等等。近期,又有报道称肠道菌群可能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有关系,当然,作者也很严谨,并没有下结论说肠道菌群就是孤独症的病因。

  肠道菌群的研究更多的侧重于胃肠道等消化疾病。也有很多研究发现,补充恰当的菌群(种类很多,各类研究涉及的菌群都不一样),对于儿童的腹泻、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疾病,以及相关的过敏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补充菌群后的效果如何,在众多研究中也不一致。

  之后,随着各类脑发育相关理论的发展,有人提出,肠-脑轴异常有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发展,进而导致各类发展障碍(如孤独症)。2015年的一篇综述提出免疫失调,胃肠道炎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肠道菌群改变和食物代谢产物可能导致脑神经炎症和功能障碍。2016年的一项综述表示,肠神经系统异常可能在孤独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神经连接和免疫系统是一种可能允许来自肠道的疾病传播到大脑的途径。

  因此,有部分科学家就投入到了相关研究中来,也有了一些发现。

  有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谣言: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了孤独症。

  辟谣:我们目前无法断定,肠道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结果。

  比如,我们在比较感冒和不感冒的人,咳嗽的频率有什么不一样,显而易见,感冒的人咳嗽会更多,这就是“相关”,说明,感冒和咳嗽有关系。但是,我们不会说,是咳嗽导致了感冒。

  我们比较孤独症与非孤独症儿童的肠道菌群时,如果发现了不一样,我们也不会立即就说,是肠道菌群的差异,导致了孤独症。因为,也有可能是孤独症儿童饮食失调,导致了肠道菌群的不同。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谣言: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疾病。

  辟谣:目前还没有关于肠道菌群失调的定义。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很遗憾,目前并没有关于“肠道菌群失调”的准确且公认的定义。根据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类在肠道菌群中,可以培养到的细菌有400余种。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年龄阶段等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数量,而且,有可能都是正常的。因此,我们很难去定义,什么样的菌群分布就是异常的、失调的。

  如何去看待琳琅满目的各类研究结果?

  谣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尽快使用肠道菌群治疗。

  辟谣:科学研究到一线应用是需要时间和长期论证的。

  就像我们现在需要发射航天器去火星一样,科学研究不一定能立刻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来。很多肠道菌群的研究者也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不能得到因果关系之前,不会把菌群治疗放到正式的“治疗指南”中来。毕竟,治疗指南是我们所有医生开具治疗处方的依据。

  医学界最广为流传的关于循证医学的例子,就是“反应停”的事件。

  上世纪60年代,欧美至少15个国家的医生都在使用反应停治疗妇女妊娠反应,很多人吃了药后的确就不吐了,恶心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于是它成了“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用语)。于是,“反应停”被大量生产、销售,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反应停”每月的销量达到了1吨的水平。在联邦德国的某些州,患者甚至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购买到“反应停”。

  但随即而来的是,许多出生的婴儿都是短肢畸形,形同海豹,被称为“海豹肢畸形”。1961年,这种症状终于被证实是孕妇服用“反应停”所导致的。于是,该药被禁用,然而,受其影响的婴儿已多达1.2万名。

  有些治疗方式,在没有经过四期临床试验严格的审查之前,就盲目使用,是有风险的。

  如何规范伦理规范?

  谣言:有大专家在做前沿临床试验,就可以广泛使用了。

  辟谣:大专家反而会尊重伦理规范,和患者一定会签订知情同意书,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临床试验。

  可以跟家长们透露一个分辨真临床试验还是“挂着临床试验卖药的骗局”,就是正式的临床研究,一定会和你签订知情同意书,告知你所承担的风险和可能的收益,也有权利随时停止参与。而,那些将“指南里没有”的药品、保健品,推荐给家长“尝试”使用,又不签订知情同意的,都是存在极大风险的。

  我想试试可以么?

  谣言:指南里没有的治疗方式,我就坚决不能使用。

  辟谣:当你权衡了风险和收益后,可以参加的。

  我们也常常建议家长,如果孩子已经在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行为干预为主导的教育康复治疗了,那么在行为干预之余,尝试一些新的治疗方式,并非不可以。如果,轻易相信“偏方”、“神奇疗效”、“痊愈”的治疗方式,而放弃正规的行为干预,则是绝对不可取的。

  论证的前因后果

  一. 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因果关系”?夸大了!

  2020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加拿大Alberta大学的Jens Walter在发表了《Establishing or Exaggerating Causality for the Gut Microbiome: Lessons from Human-Microbiota-Associated Rodents》的评论文章,对肠道菌群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省。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风生水起,多种疾病怀疑与自身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有着“不明觉厉”的关联,而真相又是如何?之前的研究,试图利用人类微生物相关(Human-microbiota-associated,HMA)啮齿动物的研究找到人类疾病的线索。作者表示,在一项Meta分析中,发现95%的已发表的有关HMA啮齿类动物的研究(36/38),通过动物实验的研究获得了因果关系的推断。

  这种跨物种的推论是难以令人信服,并夸大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作者主张采用更严谨和辩证的方法来推断因果关系,以避免错误的概念并防止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 正常肠道菌群的定义还不明确?何来失调!

  上述文章作者Jens Walter表示,这种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变化通常被称为“肠道菌群失调”,这个术语听上去高大上,但定义仍然模糊不清,经常被滥用。至今,我们仍没有定义何为“正常”或“健康”的肠道菌群,又何来“失调”?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肠道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后果,还是两者都是由第三因素引起的,都未经证实。

  三. 那么多精神心理问题竟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系?证据有限!

  2019年,一篇关于精神心理问题与肠道菌群的综述研究发表在了《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杂志上,作者表示,有报道说微生物治疗可以抑制一些精神疾患患者炎症和降低皮质醇水平,进而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微生物治疗有可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氏病(AD),改善AD患者的胃肠功能、ASD症状、PD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然而,微生物治疗对精神和神经疾病的影响的证据仍然有限。需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的有效性和机制。

  四. 拿孤独症儿童做临床研究?必须知情同意!

  那多已发表的证据都表明,我们目前不能把微生物疗法作为孤独症的常规治疗方式。因此,如果使用该疗法,则务必关注——符合伦理要求么?

  正规的临床研究是通过伦理审查、有临床研究编号的。这是一篇埃及关于使用益生菌治疗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报道,在邀约患儿参加临床试验前,都会与家长签订严格的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其临床研究编号,该编号都是在其注册网址上能够查询到的。

  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孩子需要微生物疗法治疗孤独症,又没有相关知情同意,您就要注意了!

上一篇:孩子为何会出现退行型孤独症? 下一篇:我对孤独症的诊断有疑问怎么办?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