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与守正: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干预

2020-11-18 17:26:16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101

  郭延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干预是一项长期的挑战。尽管这一挑战,因孩子个体能力的不同而不同,也因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变化而不同,但这一挑战,将伴随我们陪伴孩子的始终。正因为面对这一挑战的长期性,家长自身的心态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重要。

  事实上,从我们所了解的家长们的状态而言,家长们自身心态,并不必然与孩子的行为能力相关。也就是说,有些行为能力比较落后的孩子,其家长可以有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态度,亲子关系也比较融洽,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有一个严重的低功能儿童而受到严重的影响,相反,倒有可能夫妻恩爱,亲子融融,各安其所,共乐其乐。家长们自身的心态建设也并不必然和经济相联系(尽管经济是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也看到一些富裕家庭里夫妻彼此埋怨,相互指责,孩子被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还有的夫妻俩本身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但由于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疾病认识不足,全家人为了孩子的短期干预,完全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尝试各种奇方妙法,灵丹妙药,或陷入到自身狭隘而偏执的成见,最终或浪费了家庭财产,或耽误了孩子的时间。以上总总,宁不哀乎?!哀在于不知止。止者,方向也,终极之目标也。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教育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方向和终极目标。没有方向和终极目标,就不免焦虑、躁动、随波逐流的命运。而拥有了方向和终极目标,人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就能静心处事。能静心处事,就可以随遇而安。能处变安然,才能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才能有所收获。

  那么,在面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教育干预时,我们的方向和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反思我们自身,这一辈子所习得的各种(行为)能力,都是在处理和应付着什么?我们在处理和应付着什么呢?是两种需要。一是应情应景的现实需要。比如,两三岁,我们关注会不会开口说话,能说多长的句子,能背多少儿歌、唐诗,能认多少物品和颜色等等;四五岁我们关注是不是可以上幼儿园,是不是能看、听、跟随老师以及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互动;学龄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学业、认知、作业和考试成绩;中专或大学阶段我们关注职业或专业技能的养成并在毕业后成功就业。然后在大家普遍预期该结婚的时候交异性朋友、谈婚论嫁,然后是工作、家庭的琐琐碎碎。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个特定阶段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习得的某项技能,在时过境迁之后,就对我们毫无意义,慷慨扔掉而不觉得可惜:比如,我们曾经习得的解决三角函数的数学题的能力。一是一辈子都不过时的终生需要。满足这一类需要的行为技能,我把它总结为三大基础:生存能力(包含自理,自立和独立三个阶段),情绪管理能力和助人能力。这三大基础的行为技能,不管孩子当下多小,不管未来活到多老,都不会过时,都有需要。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能力可大可小,可多可少,但无一例外,没有一个能力不是应对着上述两类需要之一种。因此,我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教育干预,又何必弯弯绕地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名目?为什么不直接归结到适应这两类需要的一个个行为技能的培养上呢?!奥卡姆剃刀原则都了解吧,可以简单解释的,不要复杂化;可以就近获得的,不要绕远。既然孤独症谱系障碍教育干预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既然应对应情应景的现实需要的行为技能有很多会丢失、弃置,那么,很显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干预中,应对终生需要的三大基础行为技能的培养就是更加重要、更需要尽早重视的方向和重要的终极目标之一吧。因此,虽然身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家长,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个方向,树立了这样的终极目标,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孜孜以求,教之弗能弗措,行之弗笃弗措,那么,家长必得有定,必得能静,必得能安,必得能虑,也终必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亦。《大学》

  正者,道也。守正,就是坚守正道而不弃。

  老子五千言,把个“道”字说的玄妙精微,但其立意更多还是从体道和道用两个层面。至于守道与行道,还是让人无所措手足。《大学》十六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亦”则不同,告诉了我们守道和行道的方法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时空中的万事万物无不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统而言之,也就是就宇宙之全体而言,可以说无本无末,无终无始。分而言之,也就是就其中事物之个体而言,则有本有末,有终有始。

  宇宙之大全,我们最好是把它悬搁起来,不予置评。但就万事万物之个体,可以区分本末和终始的事件和事物,我们还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认识到事件和事物的本末、终始,就会“知所先后”,然后就近乎把握了“道”。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这门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把行为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时空背景里,任何单元的行为事件都是在其特定的时空背景里发生。其既以发生,也必然反过来影响它所赖以发生的背景中的人、事与物。所有这一切,都是紧密围绕行为的始终这样一个具体而特定的序贯性的时空联系(Temporal Relations)。

  

 

  行为事件所发生的个体的时空背景里,影响个体(我)当下行为的时空中的因素,无外乎时空中的人、时空中的事、时空中的物以及时空中的我(行为者本身)。因此,以个体(我)的行为为关切,那我就要试图找到并分析在我的当下行为发生之前,促成我行为出现的时空中的人、事、物、我等相关条件;同时试图找到并分析在我的当下行为发生之时以及发生之后,对个体(我的)行为发生有影响的那些人、事、物、我诸条件又因为我实时发生的这个行为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这不就是围绕人们所关注的行为,去了解行为事件的本末、终始吗?!知所先后的过程,不就是行为分析的过程吗?如果我们再把这些信息和影响,尽可能客观、量化的重复印证,那不就是围绕行为事件的“道”吗?!

  因此,所谓守正,就是不臆测,不妄断,多观察,多了解。尽可能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知所先后的基础上去寻求改变之道。那么,“守正”对从事教育干预的父母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很多,我仅就当下可以想到的几点简要说明一下:

  1.一切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譬如固执,愚笨,成瘾,爱发脾气,学了就忘,教不会,不爱学习,不听话,……)都可能是臆测、妄断,要避免。

  2.改变孩子,从声息相求的了解孩子入手;了解孩子从行为的始终入手。学着把孩子的行为放在背景中观察,放在时序中观察,不要停在行为的横断面上妄下结论。

  3.在了解孩子行为始终的基础上,创设激发孩子各种学习和行为能力养成的条件。如果孩子正在有新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发生,要静观其变,不要妄行插入或打断。

  4.经常把自己的行为也放在时序和时空背景下去观察和反思,会有助于提升对孩子行为的敏感性,从而更加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

上一篇:关于孤独症病因研究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家长要不要给孤独症孩子立规矩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