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谈谈儿童精神卫生

2016-12-27 16:53:47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436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您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蹿下跳,一天到晚安静不下来;或者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爱说话,不与人交流;又或者行为暴力、言语粗俗、攻击性强,尽管家长老师已经费劲“洪荒之力”依然不服管教。

  您可知,其实您觉得“顽皮闹腾”的孩子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您可知,其实您觉得“乖巧内向”的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您可知,其实您觉得“没有教养”的孩子可能患有品行障碍?

  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儿童的躯体疾病,却常常忽视儿童的精神健康。今天是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儿童精神心理问题。

  儿童精神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2015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14岁以下儿童超过2.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6.5%,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国家疾病预防工作的推行,曾经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其它的儿童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等的发病率也逐渐降低,引起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物学因素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强调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儿童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经历着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巨大变化,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类型的精神疾病直接妨碍儿童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近年来社会工业化、都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家庭结构、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等的改变,儿童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精神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有20%的美国儿童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中国儿童精神疾病负担占儿童总疾病负担的比例超过11%,其中抑郁症、品行障碍等疾病负担居前列。我国多项地区性儿童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2.8-16.2%。然而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躯体疾病,常常为孩子的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跑医院,平时也不忘为孩子滋补身体、增加营养,却总是忽视孩子的精神问题。

  常见儿童精神疾病

  除了与成年人共有的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以外,儿童精神疾病还包括一些特发于儿童期的精神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等。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可导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研究发现24%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在18岁以前曾有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状。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集中在1.2%-3.1%左右,且存在抑郁障碍的儿童往往有其它精神疾病共病的情况。

  焦虑障碍也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发病率较高,且具有性别差异。我国部分地区5-17岁中小学生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3.63%,有24.4%-37%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过焦虑情绪症状,且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病因涉及出生缺陷、遗传、神经心理发育异常、家庭与环境等影响因素,患病率为4.25%-6.3%,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患病率最高,以6-10岁的学龄儿童最多见。

  孤独症谱系障碍(俗称孤独症)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表情贫乏、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等。在过去20年里,一些发达国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上涨。分析显示,我国大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0.12%-0.1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明显偏低,但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男童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

  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调查发现我国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1.5%-7.4%,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9倍,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左右。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以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与相应年龄行为的活动表现相比有明显的异常和不协调,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为主。据报道,我国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

  除此之外,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酒精滥用、药物成瘾等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另外,网络依赖或过度使用、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发病率在儿童青少年中也逐渐增加。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1992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推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正值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也是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影响者。要识别儿童精神心理疾病并不困难,只要发现儿童的异常精神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达到严重干扰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排除了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即可识别为儿童精神疾病。一旦发现可能罹患此类疾病的孩子,家长应尽早带其就医,寻求正规诊治。平时父母也应注重儿童精神疾病的预防,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降低孩子身边可能诱发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教师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当重视儿童精神疾病的干预和预防,配备或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者依靠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工作队伍,在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并加强对班主任、教师、校医等的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早期发现儿童精神疾病的能力。学前教育机构也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对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并注意识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协助家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各地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应设立儿童心理门诊,配备专科医师,定期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探索常见儿童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并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各级医院应致力于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消除社会偏见,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面向公众开展精神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告诫患者和家属不要讳疾忌医。并应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积极开展儿童精神卫生的科学研究,探索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防治儿童精神疾病的新药物和新模式,并把科研成果应用于防治工作实践中。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关注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构建儿童精神健康公共服务网络,督导医院、学校落实儿童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努力促进儿童精神医学学科发展,加强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重视和支持儿童精神疾病的科学研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儿童精神卫生事业中来,提高我国儿童精神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完善儿童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儿童精神疾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把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们需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力、各负其责,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我们的未来才有更好的希望!

上一篇:脑内突触修剪相关基因MEGF10参与孤独症的致病 下一篇:面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做新知性家长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