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社交沟通互动

2017-11-24 15:43:46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499

  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蔡文哲医师

  两星期前收到一封Y妈妈的电子邮件,题为“惊魂记+call for help”,内容是说他们夫妻突然接到学校社工电话,反应孩子在学校数学没考好,说想要自杀,社工要家长去学校接人,带他去看心理师或精神科医师,检查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没有通过评估,就不能上学。孩子确曾有提到过他最近睡不好觉,精神很不好。

  孩子暑假后曾跟着父母出国进修,转入一个精挑细选的超优质高中就读(相当于我们的国三),由于能力很不错再加上父母的全面支持,根据一个月前听到的回报,其实已经安置妥当,所以这个学期过不到一半时的求救还来得有点意外。

  父母见到社工时,孩子的描述倒还清楚实在,他的老师在第一节课之前做的活动是有关要设定自己的目标,(这个孩子的目标是要做电脑工程师)。上午第四节课孩子碰到老师时告诉他自己不懂其中一个题目的问题“如果目标没有达成,他会怎么想?”于是老师就举一个例子说:如果他的数学成绩是C(没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会怎么办?孩子直接回答说,那他就“suicide(自杀)”。这下可好了,老师开始紧张,于是就往外通报,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时孩子被社工从课堂上带出来,在社工室保护看管,怕他在学校乱跑出事。

  妈妈听到这些稍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所引发的一连串反应,社工说她了解这年纪的孩子常说要自杀,但未必是真的这样想,但他们还是有处理事故的标准流程要走完。考虑刚来美国语言表达的问题,社工安排隔天早上去看一位会讲中文的华裔心理师。学校要根据他的评估,及星期一早上的returning meeting(家长、老师、社工、主任等的会议),才可以决定孩子是否可回学校继续读书。妈妈就在此时发信求救,又怕心理师不够了解状况,更怕学校会因此拒绝留下孩子。

  根据妈妈的努力和孩子还原的实况:当时老师举例问他,如果考数学没过关(fail,C),你会怎样?他想若自己擅长的科目真的得C。那太可怕了,就直接回“自杀”,老师吓了一跳说:“Are you kidding me?”,他又回答“maybe”,接下来就是老师通报,孩子被社工带走,随后社工再问他是否有想过自杀时,他说有(很“诚实”的),于是就有一连串的行动出来。

  妈妈的反省很有道理,孩子因为过去成绩相当好,数学拿C,当然是很严重的事情(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看重自己表现的他,当然觉得如果真是那样还得了,那他“可能”会自杀了!孩子在口语上的表达本来就属简短,所用的词常是很极端强烈的,没有程度的差别,而且说话又很“诚实”。当别人问他是否会自杀,他说的“可能”,其程度也许只有1-2%(1-2%也的确是叫“有可能”啊!),但听的人可能会担心是50%。

  最后的结果还好没太差:在妈妈收集跨海网际多方面建议的准备下,在社工持续协助下终于获准孩子复学了。

  孩子自身的状况其实真的没那么令人担心,甚至可说是很无辜,学校一连串的行动反而吓到了他,当他知道是他说的话惹的祸时,他很难过,并责怪自己,觉得都是他的错,他根本搞不清为什么大家的反应是这样。妈妈只能安慰他,提醒他在美国一些话是不能乱讲的,是其他人不太了解他,但他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这边的环境。

  接下来妈妈和我的电子邮件简单对话,做一个总结,如下:

  我:算是过了一关。

  妈妈:虽然他受到惊吓、学到一课,但我对于他未来是否会改变。保持着有点悲观的看法,我猜他没多久又会故态复萌,本性难移啊!

  我:同意。

  妈妈:你的这两个字真是让人难过啊:-)。

  我:我通常也不会说谎。

  妈妈:哈哈哈哈哈哈哈,那你也是亚斯一个,你会最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事!!

  其实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类似的状况无时不在发生,从刚出襁褓的婴儿到成年踏入繁杂的社会;能力从弱到强都需要家长的长期照护,强到必须整天面对议员向市民负责,也永远在面前的是他们在社交沟通互动上的困难。然而,社交沟通互动不是只有单方面需要改善的,这个真实故事中的老师、社工、心理师及校方与孩子的互动沟通和了解如果能够更深入、更宽广,对孩子的影响应该会有更积极正向的发展。

  虽然我们总是说1943年肯纳医师对自闭症的描述很精确,即使以现在的眼光角度来看也差别不大,但是对于疾病背后的来由判断却是几经更迭:诸如退化性的精神病疾病?后天环境冷漠教育造成的儿童心理创伤?提早在幼儿期发生的精神分裂症?家族性基因异常的先天性障碍?更不要提到一波波无法证实却百折不挠的各种亮丽瞩目假说:疫苗、过敏、重金属中毒、维他命或稀有元素缺乏等等,总是藕断丝连多年,持续在医界及家属之间,明暗起伏流传供需至今。

  就算是没有太多人有意见的症状描述,彼此之间的相关机制也是众说纷纭、多种揣测,很多家长老师到现在还是会说:“他语言都还没有发展出来,所以都不理人”、“不太会讲话,所以都没有朋友”,“他只对.......有兴趣,所以没办法配合大家“,还有各行各科的“专业”此起彼落,感觉刺激问题造成各种症状,所以要训练视功能、带有色眼镜、耳听量身打造的CD、荡秋千练投球等等。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咨询,陪伴着多少孩子及家庭长大,从早疗到长照,始终如一能够肯定的还是回到我们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让孩子的社交沟通互动更进步,更能面对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同时也要继续让社会群体的“社交沟通互动”更宽广更包容,共同开展更明亮的未来,以此与大家共勉。

上一篇:自闭症青少年的情绪障碍与康复教育 下一篇:孤独症患儿伴随癫痫发作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