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会交往

2007-10-01 16:47:38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739

  贾美香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都有社交方面的障碍,他们常常对家人的呼唤表现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叫其不答,缺乏与人对视,并且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他们往往在群体环境中总是表现的独来独往,孤僻离群,很少参加集体游戏,不会与同伴发展友谊。

  对于孩子的上述表现在家中往往不被他们的父母注意和重视,因为他们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照看,又是独生子女,本身没有兄弟姐妹作比较,且有的孩子自己在家中玩的很好,可以自己看书、看电视、听音乐、玩玩具,也很少去找大人的麻烦。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家长讲,大人玩麻将,给孩子一付麻将牌,他可以不吵不闹把麻将牌排成长长一排,而且自娱自乐地玩上几个小时,还会认识麻将牌上的符号及文字,被误认为孩子很乖,很好带。有的家长自己看报纸、做家务,把孩子喜欢的拼图、日历、各类化妆品瓶子、小药盒等物品放在孩子喜欢的地方,他们就老老实实地在那儿自个玩,家长们很少想到带孩子去外面玩,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与同伴的交流。

  这些孩子在进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后,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快被老师发现,反应他们不合群,不会与小朋友交往。有些家长对此一味强调客观原因:都是独生子女根本就没有同伴,如何去玩?都市化的城市,全部把孩子关在单元楼里,找谁去玩?孩子整天在家与大人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或保姆阿姨在家中照看,他们天天围着孩子转,不让哭、不让摔,孩子的饮食起居得到大人无微不至的关注,有些孩子四五岁了,还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脱穿衣服、不会独立入厕。孩子的家长关注的是对孩子从小进行智力投资:学数数、学认字、学画画、学写字。殊不知我们有些孤独症的孩子确实有着超人的记忆,12岁还不会讲话,就会指着数字、文字、英文字母让大人读,有些不到3岁的孩子,能认识上千个汉字、26个英文字母背得滚瓜烂熟、会机械记忆背诵加法、乘法口诀、背诵唐诗及三字经,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内容及意思,他们往往就是一种局限性的机械记忆,无法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孩子进入到集体环境,往往难以安静、听从老师指令,大多数老师都会反应,他们上课根本坐不住,很难按老师要求做,很少去关注周围的小朋友。有些家长还对老师的反应表示怀疑,认为孩子上课不听讲,老师讲的儿歌、汉字、数字,他都认识,回家还能背出,片面强调孩子超常发展的一面。试想我们大多数的孤独症孩子虽然已经上幼儿园一二年或二三年,但是回家里却很少去主动告诉大人自己在幼儿园吃什么饭、玩什么玩具、做什么游戏、上什么课、老师表扬谁或批评谁、幼儿园有何重大事件的发生,有的孩子只是在家长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下,才讲出只言片语,或还不知道是那天上课内容的一部分,有些孩子连这点内容也难以表述等等,对于这样不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孩子,又如何进入到集体环境,如何与同龄小朋友交往,发展他们的友谊呢。

  上述情况如果得不到强化训练,得不到重视和引导,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必然无法进入到正常的学校,到那时家长再去重视,再去训练为时已晚。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进入不了正常学校或进入后又被学校劝退,家长才开始重视,开始矫正,但最佳的强化训练年龄已经错过,给孩子进入到正常的集体环境带来极大的困难,也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对于不合群,叫其名字反应不强烈的孩子,父母在孩子早期阶段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训练,家长要学会如何陪孩子玩、如何给孩子找玩伴、如何去教给孩子学会关注同龄孩子所玩的内容。对有语言会讲话、会提要求的孩子,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谈话,要耐着性子听孩子讲话,因为孩子年龄小,语言的组织能力及逻辑性较差,加上有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常常是讲了一长串话,既无主题,也无中心内容,词不达意,但孩子只要有兴趣,就会滔滔不绝。这时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去静静地听,即使不明白孩子在讲什么,也不要轻易打断,而是从孩子的说话内容中慢慢去找出主题,引导孩子去学会思考、表达,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打断说话内容,不耐烦地让孩子到一边去,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希望交流的积极性,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另外家长要去关注周围同龄小朋友的爱好,喜欢玩什么游戏,如何互相沟通交流,要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进行交流沟通,启发诱导孩子讲故事,手拉手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最好再找一玩伴先从简单游戏开始,如藏猫猫,一网一网去捞鱼,数星星等等。如某些孩子喜欢玩汽车,家长可以教孩子与同伴互动推汽车,一起说汽车名字,看看谁说的汽车种类多,谁说出的颜色多,谁坐过汽车的型号和种类多,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兴趣,又培养了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扩展了孩子的视野,增加了孩子的知识,建立了与孩子互动的和谐气氛,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总之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家长,要把训练孩子的交往能力,放在其重要的位置上,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存在侥幸心理。

上一篇:融合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