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证明,孤独症儿童通过训练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能力

2020-11-25 15:13:33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2302

  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调查发现,有实验表明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训练学到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实验中,参加的有3个年龄在7岁到13岁之间的孤独症孩子。这一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电视录像的教导方法提高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试验中,研究者使用了一些专门用于测试个人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的常用量表。其中,一个量表名为“藏藏找找”。这个量表要求有两个测试者和一个被试参加。测试开始的时候,有个小木偶在人们的操纵下在桌子上走动,所到之处留下了脚印。但这些脚印随即被擦干净。桌子上又放有两个小木箱,一个小木箱上标有“1”的数字,另一个小木箱上标有“2”的数字。然后,其中一个测试者即测试者二离开了房间。在测试者二离开后,小木偶走到标有“1”的小木箱前,把一个小宝藏放在里面。这样,他的脚印就自然地指向标有“1”的小木箱。但小木偶接着又走向标有“2”的小木箱前,把小宝藏从小木箱“1”移到小木箱“2”。随即,他又擦干了由小木箱“1”到小木箱“2”之间的脚印。然后,测试者二回到了房间。测试者一让孩子猜:测试者二会认为是小木箱“1”有小宝藏还是小木箱“2”有小宝藏?

孤独症儿童通过训练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能力

  尽管在这个例子中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小木箱“1”有小宝藏,因为测试者二看到小木偶的脚印指向的是小木箱“1”。但是作为被试的三个孤独症孩子一开始都回答说,测试者二会认为是小木箱“2”有小宝藏。这说明,孤独症孩子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考虑问题,对他人的不同想法不能理解。

  于是,研究者就用电视录像的方法,来训练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想法。在一个事先准备的电视录像中,一个大人来示范性地回答问题。为了引起孤独症孩子的恰当注意,这一录像用特写的方法来强调有关的视觉信息,也就是小木偶的脚印。同时,电视录像中的大人又口头解释回答问题的诀窍:“他想第一个小木箱里有宝藏,因为他看到小木偶的脚印指向的是第一个小木箱。”于是,这一教导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孤独症孩子在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研究者在让孩子看了电视录像的示范之后,马上问他们类似的有关他人想法的问题。如果孩子答对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果孩子答错了,研究者会让孩子再看一遍电视录像的示范。

  研究结果显示,在参加了几次电视录像的教导后,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他人想法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教导后孤独症孩子要回答的问题与电视录像中示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训练后的测试和问题的来源,包括专门用于测试个人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的经典的“莎丽一安妮”量表。这表明,孤独症孩子通过教导而学到的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得到了扩展泛化。第二在教导结束后一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参加教导的三个孤独症孩子中有两个仍然保持着教导后的能力,而另外一个的能力水平有所下降。

  以上实验表明,可以通过以电视录像为中介的教导方法提高孤独症孩子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而“头脑中有图画”的方法,是另外一种形象的教导方法。英国孤独症研究者Evelyn Mcgregpr等(1998)在一个实验中用“头脑中有图画”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孤独症儿童对他人想法的理解能力。八位高功能的孤独症青少年和成人接受了这种教导。在教导开始前,研究者首先准备了两个洋娃娃一个名叫莎丽,另外一个名叫安妮。在莎丽的头顶上,有一条孔道,可以用来插进图画研究者又准备了一个黄篮子和一个蓝盒子,以及两张相关的照片。最后,研究者还准备了一颗玩具宝石。

  第一阶段的教导目标是让孤独症儿童理解客观事物与主观想法之间的反应和代表的关系。首先,研究者对孤独症儿童讲莎丽和安妮的故事:“这里是两个洋娃娃。一个名叫莎丽,外一个名叫安妮。莎丽有一颗宝石。她把它藏在一个封闭的黄篮子里。”然后,研究者对孤独症儿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会有一个关于这样东西的想法。这就好比我们的脑子里会有一张图画一样。”说到这里,研究者把一张关于黄篮子的照片插到洋娃娃莎丽的头上,表示在莎丽的想法中,宝石是藏在黄篮子里的。然后研究者问孤独症儿童:“莎丽想宝石是在黄篮子里还是在蓝盒子里呢?”“以后莎丽会到哪里去找宝石呢?”经过少许的帮助甚至不需要帮助,孤独症儿童都能够指出:莎丽想宝石是在黄篮子里;莎丽会到黄篮子里去找宝石。

孤独症儿童

  第二阶段的训练目标是要让孤独症儿童明白,人们的主观想法有可能与客观事物不相一致。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时,研究者继续对孤独症儿童讲莎丽和安妮的故事:“当莎丽离开屋子的时候,安妮进来了。安妮把宝石从黄篮子里移到了蓝盒子里,然后离开了屋子。过了一会,莎丽回到了屋子里。”接着,研究者问作为被试的孤独症儿童:“这时候,莎丽脑子里的图画是什么?”“莎丽想她的宝石会在哪里呢?”“莎丽会到哪里去找她的宝石呢”如果孤独症儿童答对了这些问题,研究者就给予表扬。当然,孤独症儿童有可能回答错误,说莎丽会到蓝盒子里去找宝石。如此,研究者就解释说:“莎丽脑子所有的,是一张黄篮子的图画,所以,她会到黄篮子里去找宝石。”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莎丽看到黄篮子里没有宝石。这时,就没有了主意。因此,研究者把那张关于黄篮子的照片从洋娃娃莎丽的头顶上拿了下来。接着,研究者又让莎丽到蓝盒子里去找宝石。果然,丽在蓝盒子里发现了宝石。于是,研究者又问孤独症儿童:“现在应该把哪一张图画放在莎丽的头上呢?”在这个时候,大部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都能够指出,现在应该把蓝盒子的图画放在莎丽头顶上。必要的话,研究者给孤独症儿童提供辅助,让他们明白现在莎丽脑子里想的是:宝石是在蓝盒子里面。

  在这以后,研究者又与孤独症儿童用不同的材料做相似的游戏。这种教导的有用之处,在于帮助孤独症儿童理解,人们脑子里的想法,像照相一样反映着外界的事物。而有时候人们的想法也会背离外界的事物,这便成为错误的认识。但错误的认识也是有原因的。不管人们的想法是对是错,他们都会根据这种想法而行动上述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八位孤独症儿童在训练前都通不过关于心智能力的测试,而在训练后大多能够通过关于心智能力的各种测试。

  教导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想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其智力,还可以进一步地去帮助他影响周围人对自己(孤独症儿童)的看法,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周围的人通过因此而改善了的想法指导其行动,对孤独症儿童有更多的好感和更友善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帮助孤独症患儿理解他人的想法,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一步。

转自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

上一篇:关注孤独症就业前景——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贾美香教授 下一篇:帮孤独症儿童制作视觉社会性故事的具体方法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