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融合策略

2022-09-28 18:05:58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835

  原创: 林凡裕      来源:星承研究院

  雨霁,带着雾气的江面悄悄地把晨起的公园打造成江南特有的诗情画意。少了艳阳高照,穿戴整齐,今天是一个跑步的好日子。

  一落脚的瞬间,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虽然我得承认,上回跑步,已经是两三周前的新闻了,但是双腿无力成这样,也不至于吧! 总不能今天连一个七百米的小圈都跑不完吧! 我心里打着鼓,不敢让公园里其他早起的健身同好们知晓。来都来了,还是硬着头皮上吧!

  第一圈,我忍受着小腿肚一阵一阵诡异的抽胀。

  第二圈,我忍受着大腿上像是几千只蚂蚁钻动般的挠痒。

  第三圈,我忍受着上臂后方一阵热一阵冷的煎熬。

  第四圈,我忍受着腹部和臀部被微量电流不断刺激的疼痛。

  第五圈,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腿也好了,手臂也不疼了,腹部臀部都像是理顺了。

  第六圈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我怀疑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第七圈,我终于可以大跨步地往前快跑,把一群跟我同年龄层的叔叔阿姨给甩在身后。原来跑步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八圈,唉唉,等下等下,第八圈,我不行了,我已经有点头昏眼花了。时间不早,我也该回去收掇收掇,准备上班。

  仅仅一个小时,我完整地经历了跑步小白必经的一次轮回,从不顺畅的血液循环,慢慢地过渡到领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最后知道自己的极限。艰难着,同时也快乐着。

  我想到,这些日子在融合的课题中僵持着。普教难、特教也难,但融合更难。怎么让两个领域的碰撞能顺利进行、能水乳交融、能携手奔赴?

  跑着跑着,我突然明白了,痛苦是一个必须的历练。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预期着那样的痛苦,并且努力找到那个共通点。一次只要一小步,慢慢地跑,慢慢调节呼吸。当我们可以跨过前四圈的煎熬,或许第五圈第六圈,就会真正让我们感受到那样融洽的快乐?

  ABA与融合的碰撞

  我是行为分析师,也是一名特教老师。我的特教同行们都知道ABA,都知道应用行为分析。不论同意与否,也都公认ABA是目前使用于孤独症康复的主流干预。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也是一名幼教老师。我的教育同行们都知道融合,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高功能孤独症的比率大幅上升,从1998年前的24.6%,到1998年之后43.9%,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孩子会进入普校融合。但是当融合牵涉到的不只是特殊孩子,还有更多的普通孩子、他们的家长和普教老师,我们就得问,ABA与融合之间有什么关联? ABA能用在融合上吗? 或者我们退一步说,ABA能用在普通孩子身上吗?如果不能,我们真心的认同能把ABA用在特殊孩子身上吗?

  我绝不是唯一一个有这个疑惑的人。事实上,行为矫正期刊(Behavior Modification)近期最多学者引用的一篇文章,就是讨论ABA策略如何有效运用于融合课堂。特教与普教的第一类接触固然像千万蚂蚁不停游走啃噬,但是只要我们找到方法,我想,我们可以一起跑到第五圈、第六圈,甚至辉煌的第七圈!

  这篇文章很精彩,介绍了很多不同的策略。我想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其中常见的、个人经验上特别好用的三个策略。

  第一圈 预习(Priming)

  Priming策略在心理学上还是有其严谨的定义与理论基础,不过这里我就只说说它的应用型:在开始一个课题之前先做预告。

  对,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或是艰涩的操作模型。这是一个简单的前事策略,就是在正式开始进入活动之前,让学生先预习一下信息或活动。特别适合用于偶发事件的练习。例如:火警演练、代课老师、校外教学、雨天备案。

  这个策略最大的优点在于: 本该属于特殊儿童的个人化教学,可以很容易与集体教学相结合,让特殊儿童更容易融入这个活动中。不论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或是口语解说的方式,老师能够让新的、突发的、陌生的活动变得可以预期。孩子知道会发生什么,也学习相对应的行为,当他们实际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手足无措。所以Priming 对于新环境、新事物比较敏感的孩子在转换活动过程中的帮助特别大,能使他们在自然(低结构化)环境里感到安全,并增加孩子的适应性行为。

  这个策略不仅是特教老师常用,普教老师乃至家长,也非常熟悉。一般撰写普通教育教学计划包含的五个基本单元中,就有复习与预习这个重要环节,Priming只是把时间往前挪了挪,让学生有更多缓冲与喘息的空间。因为我们知道,第一圈往往是最艰难的,所以第一个策略必须简单易懂、容易操作、也不花融合老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操作Priming的关键元素

  1、在活动改变/开启之前,就提醒孩子什么要发生了

  2、介绍新信息、新活动,增加可预期性

  3、预告要提前,并且在使人放松的环境进行,才能有效减少改变带来的压力、焦虑

  4、预告的整体活动时间要简短

  5、预告是为给予信息而非反复碎念

  6、正向描述学生可以做的行为,而非不可以做的行为

  7、准备视觉辅助材料,不要总依靠老师提示

  第三圈PTR预防-教学-强化

  Prevent-teach-reinforce

  当我们说到融合,老师们最常提及的困扰就是孩子的问题行为会干扰课堂。当问题行为太多、引起太多负面的关注,不论特殊孩子具备多好的学科能力,他们都很难持续待在普通课堂中。而从这个正向行为支持系统(PBS,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中抽取出来的策略,对于所有的问题行为干预,都特别好用。

  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案,我们都会先从功能行为评估入手。以团队为主体,去探索这个问题行为的方方面面,知道问题行为的原因何在、探查环境中的支持与资源为何,以及我们的干预目标与测量方式该如何选定。有了这样充分的信息,我们就可以针对三个部分进行干预设计:

  1.改变前事,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P)

  2.教导更合适、更好用的行为,取代问题行为(T)

  3.改变后效,让好的行为得到相对于问题行为更有效、立即、高强度的强化(R)

  由于PTR来自于以团队为主轴的PBS,所以类似的方案不仅仅用在针对儿童个别化的干预上,也可以延伸到融合班的教学中,由融合老师负责操作,因此PTR有高度的社会效用,研究也显示它可以被运用在多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建立融合班与资源班的目标与策略整合。

  对于特教老师来说,PTR是再常见不过的策略,我们每一份写给儿童的行为干预计划,都是以这三个方向出发。但是对于普教老师来说,PTR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PTR的个别化教学,实践在集体教学中,可以是建立班规(P),教导学生执行规则(T),并在切实执行之后给予嘉奖(R)。一点也不独特的教学策略,才是融合课堂的好朋友。

  操作PTR的关键元素

  1、组成团队(包含普教、特教、家庭)

  2、设共同目标:到底要干预什么?如何测量该目标行为?

  3、执行功能行为评估(FBA)与干预设计:评估问题行为为什么发生,然后进行三部分的干预设计,分别为改变前事(prevent),教导替代行为(teach)改变后效(reinforce)

  4、团队选择的任何干预策略,必须符合前述功能。

  5、确保班级老师能顺利执行该方案

  6、评估干预数据,判断该方案的有效性,并决定后续的步骤

  第五圈同伴教导(Peer Tutoring)

  跑到第五圈,前面适应期的麻痒难受,慢慢地褪去,融合的课堂可以做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所希望的融合,不仅是特殊孩子的进入,不惹事、不干扰,我们更加希望他们是这个学习社区中重要的、有价值的成员。而隶属于同伴中介策略(Peer-mediated strategies)这个大类下的同伴教导,就是善用了孩子们间的互动,共同促进合适的沟通与社会行为。

  同伴教导的原型是以普通发育的同学作为小老师的角色,进行关于学科、课堂行为、乃至社交互动上的协助。研究显示,经过老师妥善设计的同伴教导程序,不仅帮助了被教导的孩子,作为小老师的小朋友更得从教学中厘清概念、学习新知、体验教学相长,从而提升小老师本身的成长。换言之,对于融合课堂来说,同伴教导既能减少老师的负担,提高孩子们间的交流,更对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都有益处。

  操作同伴教导的关键元素

  1、确定需要教导的教学材料与内容

  2、制定教导计划,包含: 建立教导程序与确定适当行为的规则

  3、确定小老师的角色和行为

  4、监督学生的表现

  5、如有需要,与其他老师共同合作

  平凡的融合策略

  不论是预习、预防-教学-强化、或是同伴教导,都不需要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来进行。事实上,即使这个班级没有特殊孩子,普教老师同样可以使用这些策略,帮助班级里的所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融合的策略不需要是为了特殊儿童量身定制,与其他教学格格不入的实践。相反的,越是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受益的策略,才是越适合融合的策略。

  跑步难,持续跑步更难。但是只要我们预先预备前期的过渡,不要操之过急,使用合适的方式慢慢前行,终究我们能够体会跑步的愉快。

  参考文献:

  Crosland, K.& Dunlap, G. (2012).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s. Behavior Modification, 36(3):251-69. doi: 10.1177/0145445512442682.

上一篇:孤独症康复机构的现状及孤独症康复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下一篇: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多动症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