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宝上幼儿园的话题

2021-08-17 16:19:41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165

  ------收录于话题#《听贾老师说孤独症》

  贾美香

  很多的星宝家长都留言,“我的孩子有语言了,是不是可以去上幼儿园了?”,“我的孩子可以坐住一节课了,是不是可以去幼儿园了?”,“我的孩子都6岁了,是不是可以去幼儿园了?”。

  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老师给出了回答: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去幼儿园?

  贾美香老师:

  我想强调,孩子能否去上幼儿园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孩子如果不具备融合的条件和能力,即使送进幼儿园里也融不进去,真正实质性的东西也学不到。

  首先他要具备一定的行为规范。要确保他基本上能坐下来一节课,而且上课的时候不能到处乱跑,要听懂老师简单的指令。其次就是他要有最基本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去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

  如果,你的孩子经过我们的评估,他的能力跟正常孩子差的不够多,比如说差半年,进去以后,本来孩子年龄应该上中班,现在可能要进入小班,你要让孩子降到下一个班次才能够融进去。如果你孩子的能力跟正常孩子差一年甚至还要多,就是降一个年龄档恐怕也很难融入进去。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融合就是跟正常孩子在一起。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融入到正常幼儿园的环境中的。如果一旦融入不了,就会出现形式上的融合,实质上的混合现状。这也许就是只满足了家长的心理需求。

  我们看到的这种案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每年的九月份一开学,时间不长就会看到一部分孩子被幼儿园或学校退回来,或者是老师善意的告知家长要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上幼儿园的能力,就不要急于送去上幼儿园。有些家长说“我孩子有语言了,为什么不能去?”其实,去了以后你就知道了,孩子根本就融不进集体的环境里面,人家孩子都在群体里玩,只有你的孩子是单个的玩。也许你会认为老师会带着孩子去玩儿,但是老师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去照顾孩子。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家长要沉淀一下,要力争让孩子有最基本的沟通交流的意愿,掌握最简单的沟通技巧。我们实际上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让他回归到主流社会,能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的去学习,去生活。

  我们看了有很多的家长着急送孩子去幼儿园,三年五年下来孩子也就是只能被动跟随。一般只要孩子不磕不碰,不攻击别人,在幼儿园里愿意干嘛干嘛,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幼儿的录像,有的孩子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去到一个正常幼儿园后他却什么都跟不上,老师讲课他根本就不听,既不会与同龄孩子交流,也不会表达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上课不能跟随着老师思路走,又没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对老师的指令似听非听,很难去执行老师的指令,所以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我们很多人曾经也上过幼儿园和小学,大家想想如果这个班里有这么一个孩子,也会让小朋友讨厌他,疏远他。有的时候,老师如果不会正确的引导,大家会觉得他是我们班的另类孩子,如此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带来很多的弊病。

  这样的先例我们看到的不是少数,也正像我前几天跟一些家长聊的,孩子要有行为规范,有的家长却认为我孩子都有毛病了,我还给他立那么多规矩干什么?但是你想想如果现在不给孩子立规矩,将来走到群体环境里,人家能接纳你吗?接纳不了,家长就只能陪读。作为家长要陪到何年何月?孩子什么时候能离开你?只要你一去陪读,老师就会把你孩子所有的问题都交给你负责。如果你不去陪读,老师就会让你开一张诊断证明,现在因为有九年义务教育,孩子属于随班就读,他会把你的孩子算为一个边缘化的孩子,就是不算老师的成绩,和老师的绩效考核无关,老师可管可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可及格,可不及格,跟老师的教学没有关系。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没有解决的很多问题,这也根本不是真正的融合,是表面的一个融合的形式,那我们要这种形式有什么意义吗?

  所以我一再讲,我们的孩子不着急上学,为什么这样?因为,他的心理年龄赶不上正常孩子的发育。我们少年班上大学的孩子,最后上出来有多少是成才?他为什么成不了才?因为他的心理年龄赶不上其他人,跟人家差了五六年,他光学习好,但是他能跟别人一起互动起来吗?你13岁上大学,人家是18岁上大学,这个心理年龄发育他是赶不上的。他怎么能够接受人家说的一些东西,一些理念。因为他匹配不上去,所以就会被人淘汰。

  我们的孩子是一样的道理,大家别忙着让孩子赶紧上幼儿园,甚至有的家长着急,训练三个月,孩子语言出来了,就送去上幼儿园了,去了就知道,孩子在集体环境里面根本融不进去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表面的融合,形式的融合,那他什么也学不了。

  能学的孩子,有语言的孩子,应该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他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能够给你说出在幼儿园干了什么,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学了什么,幼儿园里今天有什么变化等等,不能说分享全部哪怕是部分的内容,你就能大概了解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如果他连三分之一都表达不出来,孩子去了也没有用。这些是前面那么多家长走过来的弯路,我也希望大家来借鉴。

  无法和别人玩耍的星宝, 该不该去幼儿园?

  星家长提问:

  贾老师您好,我的孩子4岁8个月了,现在每天半天干预,半天家长陪护,半年前诊断出自闭症后就没再上过幼儿园。现在孩子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没有攻击性,但就是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在集体的环境中,各玩各的,请问我们是否继续让家长陪伴?还是给他报个半天的幼儿园?创造一个有正常孩子的环境?

  【贾大夫】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首先我们要评估一下你孩子的能力水平。4岁8个月的孩子,如果能力跟正常孩子差一年肯定要降一个年龄档,也就是降班,如果你的孩子能跟上,但是在正常孩子里还是各玩各的,那么正常幼儿园里有没有老师能提供支持?如果没有老师支持他,孩子在那待一天也就是自己玩,上幼儿园的意义不大。

  也有可能在一个正常孩子环境中,你孩子可能能够看看其他孩子玩,并进行模仿。但是这个时间对你的孩子来讲,能学到多少东西?你是要去寻求幼儿园对你孩子的一些特殊帮助,但前提是这个幼儿园师资够不够?有没有专业的老师能够去辅助他?如果有这个资源,当然好,但没有资源我们也要能够去面对现实。

  我们在家里就要给孩子找同伴,亲戚朋友的孩子最好,大家还能够照顾你的孩子。如果没有这种资源,那就在附近小区里去找,只要有孩子能一起玩都行,开始最好先找一个孩子,你可以带着他们两个孩子游戏,时间长了你跟他们建立起来感情了,在你的带领下两个孩子能有切入点了,你的孩子会由此能力越来越提高。

  那么,至于怎么玩、玩些什么内容,你都得事先设计好。家长起的是桥梁的作用,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玩,时间长了就能玩的默契了,对方孩子能够了解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能够了解别人。当你慢慢淡出的时候,两个孩子也能玩的很好。那么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再加一个孩子进来。但当三个孩子一起玩时,如果你不介入,那俩个正常孩子绝对会玩到一起去了,这样你的孩子还是被孤立出来。所以我们家长起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如果小区里都是楼房,关着门互相都不认识怎么办?那你可以天天带他上游乐场,游乐场不是有孩子吗?在那里找到玩伴是可以的。家长千方百计都是为了孩子。这些经验,是以前很多家长走出来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孩子去幼儿园能力又下降了是怎么回事?

  星家长问:贾主任,您好!我孩子四岁,他大概三岁的时候就会控制小便了,但是最近三个月开始他上幼儿园就经常尿裤子回来。

  【贾大夫】

  在幼儿园里出现这情况,你一定要去了解老师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孩子自己如厕并排尿后就要给予奖励,如果是他自己完成的,你得给与强化,就是说没有你提醒的话奖励物要大,如果在你提醒下完成的,可能奖励要小,也就是你要差别强化,你能够让他自己分辨出来,在什么情况下能得到极大的强化。

  往往我们孩子一开始上幼儿园,偶尔出现一次尿裤子,拉裤子的现象,如果老师采取的方法不当,比如恐吓、批评或关小黑屋,或被其他小朋友嘲笑,就会造成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即使有尿也会憋着,总担心尿裤子会被老师批评。憋着憋着可能就憋不住了,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跟幼儿园老师沟通,让老师对我们的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一旦出现了问题行为,需要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

  如果说正常幼儿园的老师,根本就不具备我们特教老师的一些能力和经验,这样的孩子上幼儿园有的时候会得到负面的强化,比如说老师很凶,又没有耐心,孩子又多,老师照顾不过来,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如何去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第一、最好是幼儿园的孩子少一点,老师要多一点。第二、在去上幼儿园之前,要与幼儿园老师充分沟通,希望找到能懂些特教专业知识的幼儿园老师,尤其是带过孤独症孩子的老师。

  当然有的家长说了,我一跟老师说孩子的情况,老师就不收我们孩子了。其实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对这样的孩子还是有所了解的,因为现在每个幼儿园几乎都有这样的孩子。幼儿园刚一开学,老师一面试这孩子就没过关,老师叫他,他不理,再问两句,孩子说的乱七八糟,这样老师就能判断出孩子有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就是单纯的胆小,对陌生的环境及陌生的人适应能力差,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你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做功能分析,去鉴别他在家里是什么状态,在幼儿园包括到公共场所是什么样的状态,只有把问题分析清楚了,你才能够去解决好。同时要把问题细化,了解孩子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上厕所是什么表现,跟爸爸在一起,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时可能表现都不一样,所以作为家长要去仔细的观察,做到及时强化,强化适当。尤其有老人的时候,都会过度包办代替,在家里的时候往往都是每隔两小时就会去提醒孩子如厕一次,其实,家长应该去启发他,有的时候需要把语言变通一下,这次说“你是不是有尿了?”,下一次说“妈妈要上卫生间,你去不去啊?”。这个方式可能要不断的变化,看看孩子喜欢接受哪一种方式,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心细。

上一篇: 对成年孤独症群体未来生活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家长和孩子需要一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