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问题漫谈:自伤与伤人

2021-04-20 16:03:54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2495

  中港汇晟:吴亚明

  情绪问题让妈妈伤痕累累

  当浩浩妈妈坐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最先看到她的一双手!

  有些浮肿,整个手背到手腕处,密密麻麻全是紫褐色的伤痕,有些是已凝固的旧伤,有些还很新鲜,没有愈合。

  浩浩就站旁边,依偎着妈妈,谁能想象,这些伤痕都是他留下的?!

  10岁的浩浩因为严重的情绪问题及暴力伤害让妈妈几近崩溃。

  在交谈中,妈妈说,他情绪非常多,而且点不容易把握,一个细微的东西就能够迅速点燃他的情绪爆点,让他失控。

  面对深陷情绪极端痛苦的孩子,妈妈除了让他深深掐着手,似乎也做不了别的。

  处在孩子情绪的洪流当中是怎样一种体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十二字是浩浩妈妈真实的心境写照。

  渴望靠近又无法靠近

  在办公室聊了一会儿,浩浩已经开始烦躁不安,拽着妈妈要走呀走呀!

  我们一块儿来到室外活动区,这里有蹦床、滑梯、平衡木、秋千等等,妈妈和我远远站着,爸爸陪着浩浩。他看着焦虑不安,烦躁不已,一会儿玩几下滑梯,好像不喜欢,又下来,一会儿坐秋千,玩几下又下来。一会儿去蹦蹦床,结果刚蹦几下,小朋友下课都跑出来,浩浩马上从蹦床上下来,站到滑梯高处扶手后面,好像害怕别人看见他,又渴望能看见别人,一直瞅着小朋友们热热闹闹在玩。

  妈妈说,他现在特别害怕人群,不愿意走到人多的地方,但是其实他也希望有人能跟他玩。就像长满刺的小刺猬,尽管内心柔软,但是别人无法靠近。

  内在需要与现实世界的双重压力

  其实浩浩与妈妈的情况在自闭症圈子里绝非个案,很多大龄家长都受到过来自于自己孩子的“暴力”,曾经在一个讲座中,一个妈妈说:她别人都不打,就打我。还有一个家长说:孩子出门了胆子特别小,在家里脾气就很大。

  原因在哪里?父母往往是自闭症孩子安全感的提供者。随着成长,孩子的生活环境由单一的家庭环境逐渐向外扩展,在家庭中,由于长期生活,家人会比较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喜好,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一旦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人并不能给予他们家人一样的了解和照顾,由于核心功能障碍,在与外界交往中,他们会感受到压力,感受到力不从心,感受到需要不能满足,感受到要求和限制,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冲突步步递增,超出他们心理承受,加之本身在理解能力,情绪脆性方面的特征,自闭症孩子会积累大量的情绪,当内部情绪汹涌奔流,而没有出口,巨大的痛苦会迫使他们本能地寻求纾解之途:用肉体的痛苦缓解精神痛苦(自伤)或者将这些痛苦转移发泄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对象身上(伤人)。

  我记得在一场讲座中,心理教授对家长说:如果你能承受就承受吧,不然他就要崩溃。

  裤子湿了,他却不会表达!

  感受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最清晰的恐怕就是汹涌于他体内的情绪洪流。

  自闭症孩子的情绪真就这么可怕吗?是自闭症天然导致了这些孩子的情绪问题吗?

  情绪并不是自闭症的副产品,情绪问题多数情况下来源于其核心问题:沟通障碍。

  有一天个训课正上得好好的,浩浩突然捶自己的肩膀,嘴里说:你怎么又尿裤子了,尿裤子对吗?一边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张老师有点纳闷,因为妈妈带他来上课之前刚去过厕所,这才过去了十几分钟,会尿裤子吗?张老师看他不停在椅背上蹭,伸手过去一摸椅背,湿漉漉的,再一摸他后背,衣服都是湿的。可能是上课之前上厕所他尿到裤子上了,妈妈没有发现。

  孩子裤子尿湿了,一句“我裤子湿了”这样的话,我们孩子却不会表达。

  下课后张老师问妈妈,妈妈说:那是我过去说他的话。浩浩小时候尿裤子妈妈总说他,还打过他,却唯独没有教过他“我裤子湿了,要换”这样的表达。

  缺乏恰当有效的表达,需求无法被合理满足,是很多自闭症孩子情绪爆发的引火线。

  你是否在用情绪强化他?

  恰当有效的表达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

  孩子把衣服弄湿了。家长:看看,你怎么弄得啊?真不让人省心!然后给孩子换。

  孩子把饭弄到桌子上。家长:吃个饭都不会,弄得满衣服都是,得得得,还是喂吧。

  孩子想在公园玩,不想回家,在公园哭闹。家长:行行行,那就再玩一会儿吧。

  常见句式还包括:你再不走奶奶不要你啦!你再闹我让你爸爸打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用情绪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很常见。情绪处理的结果就是家长发泄了,抱怨了,把事儿揽了。孩子的问题或者需要通过情绪化的方式被满足被强化。

  仅仅是“裤子湿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反复在语境中教孩子表达,孩子就没办法学会。

  走向沟通的思考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比普通孩子,自闭症孩子需要更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需在从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学会一种思路: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在表达什么?我怎么满足他的需要,用合理的方式!我怎么强化他对正确表达的理解与运用。

  这种思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冷静处理为原则,避免用情绪去处理情绪,用问题去解读问题。

  一旦你开始用这种思路思考,你就会下意识地去积极解读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语言或者非语言的通道(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孩子与父母能从这个角度建立沟通,那么你就相当于为孩子的情绪修了一条水渠,让情绪可以流淌,而不至于溃堤。

上一篇:生来“孤独”,中国300万孤独症患者路在何方 下一篇:重度自闭症孩子被7次劝退后,父亲只身带孩子回农村干预,最后重新返回普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