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KU观点之吴卫红:产品力、服务力、人才观驱动儿童康复机构发展

2021-01-27 18:02:01 来源: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 阅读量:1373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的“黑天鹅”横空出现,让全国各行各业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0年对于儿童康复行业而言,注定是波折坎坷的一年。而在这个不可预见的特殊形势下,为了描绘出更具象的行业版图,儿童康复行业下一个五年、十年,该如何走?

  为深刻剖析当前儿童康复机构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困境,给儿童康复行业发展指明前行的路径,在第二届A-PKU儿童康复发展论坛现场,作为副主任委员,吴卫红老师代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就推进儿童康复机构发展的三驾马车和四大前景展开深刻解读。

深刻解读

  (图为:吴卫红老师代表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现场发言)

  儿童康复行业的历史沿革

  我们常习惯于展望未来,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康复医学的发展, 需要先回顾它的历史沿革。吴卫红老师介绍,儿童康复医学是康复医学的亚专科,康复医学又是医学领域较新出现的一个分支。“康复医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Dr.Frank H.Krusen博士于1938年提出“physiatry”的术语,这一说法在1946年被美国医学协会接受。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治疗大量的伤兵,现代康复医学开始建立和发展。同时,对残疾儿童实施的康复治疗也开始进行。

  我国儿童康复医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引入我国,在儿童康复领域最早面向的是脑瘫儿童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儿童康复事业越来越重视,儿童康复工作逐渐被纳入到国家的发展规划中。近年来,儿童康复纳入的病种和疗法逐渐增多,涵盖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和学习障碍等。

  在儿童残疾疾病中,发病趋势增长最快的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美国疾控中心(CDC)于2020年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1:54.与2018年发布的数据相比,上升了近10%,即大约每54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我国也在部分省市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来看,孤独症患病率约为0.7%-1%,按照1%的比例来算,我国大概有300万孤独症患者。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16年,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主要内容有: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实施健康儿童计划,促进儿童早期发展。2017年,国家又出台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重点提出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合作。《二期计划》要求残疾儿童接受少年义务教育达到95%以上,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规定的救助对象范围中包含0-6岁的孤独症儿童,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训练。

  2020年10月,《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所提及的三条政策与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密切相关:重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关注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从提出加强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到职业教育系统的转型和完善,再到康复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这些政策相互融通,整合成一个体系。

  儿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了三十余年。从我们国家政策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我国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大困境:

  第一,医疗诊断水平和诊断能力欠缺,儿科医生、儿童康复和保健专业人员极其缺乏。

  第二,康复机构需要形成专业的统一标准。机构管理、技术水平、运营标准等方面仍需完善。

  第三,康复技术人员极度稀缺,缺少面向家庭的专业干预的支持。据中残联统计,孤独症康复行业在岗人员仅2万余人,对于预估的300万孤独症人群来说,这2万远远不够。同时,难以保证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的资源十分稀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家庭对发展障碍儿童康复的需求日益增强,快速提高儿童康复机构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各个机构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儿童康复机构发展的“三驾马车”

  吴卫红老师强调,儿童康复机构的管理框架应该遵循“三架马车”的思路:第一是产品力,第二是服务力,第三是人才观。

  首先要打造产品力,产品应具备核心的指导思想。儿童康复的发展首先应该遵循“医教融合”的原则,康复人才应在教育中渗透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融合教育过程。在方法论上,应采用循证实践的干预方法,结合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因素,按照个体化的原则选择适用的干预方法。同时,要将“家校共育”的理念贯穿儿童康复的全过程。有研究证明,如果家庭和机构共同参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每周实施40小时的康复训练并持续2年以上,儿童便可以达到更佳的康复效果。因此,家长要泛化在机构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儿童的康复上,和机构学校共同培育促进儿童成长。

  第二,服务力。服务不仅要服务好儿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康复教育;同时也要服务好家长,给予家长理论和技术指导。要让服务赋能机构发展,首先企业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吴卫红老师坦言,过去由于儿童康复机构的缺乏,很多家长自发组建了康复机构,在机构管理上普遍存在不科学、不专业等问题,应赋予机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家校共育”站在了产品和服务的分野,不仅渗透着产品的底层逻辑,也映射着服务的深度价值;它不仅是教育变革的视阈下合力育人的新探索,也是一次服务方法的创新和变革。儿童康复领域的家校共育以“服务好儿童”为逻辑起点,这不仅是国内专家的共识,也是国际的实践指南。儿童发展障碍的康复不仅仅是机构或医院单方面的事,还要容纳进家长、公益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等等来形成一个行业共生体。吴卫红老师倡议,机构和家庭要分工合作,机构应不断给家长灌输康复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努力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专业的康复。

  第三,人才观。人才是机构运转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要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的技术能力,需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内环境,要在机构内开展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重视对人才梯队的建设,要对初、中、高级的康复师逐级进行培训,让年长带年轻、老手带新手。二是外环境,整个行业形成标准化的体系,覆盖证书等行业认证,让人才拥有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正联合北大医疗脑健康和国家孤独症机构联盟共同推进A-PKU人才体系的搭建,未来还要继续推进各项工作。

  儿童康复行业的“四大前景”

  吴卫红还展望了儿童康复教育行业的“四大前景”。她指出,儿童康复行业正朝着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化以及创新性方向发展。

  一是”标准化“,树立行业规范和标准是提高行业整体康复质量的必由之路。包括机构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机构环境的标准化、服务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以及人才从业资质的标准化,这些标准需要逐一制定和执行。

  第二是”数字化“。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康复档案可以将医生、康复师、儿童和家长多方有机地联系起来。机构的教学信息可以存储到云数据库中,同时数字化也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去年专业委员会已经和北大医疗脑健康以及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了全国性的孤独症康复教育人才的线上培养,共有800多名学生参与本次课程学习,未来将开展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系列化培训。”吴卫红老师说。

  第三是”体系化“。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整个行业要形成合作、交流、共享的体系生态,国家孤独症康复机构联盟的成立为各个机构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同时,从业人员的培养也要实现体系化,让人才实现”从新手到生手到熟手再到高手“进行职业进阶,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对于康复机构而言,单个机构也要形成体系化的运营建设,包括产品、服务、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体系相互支持,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良好运转。

  第四是”创新性“。吴卫红老师强调,行业要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服务模式上,这次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开展了线上的教学培训,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在科研方面我们也要进行一些自主的研究,创造出一些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型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吴卫红老师在演讲的最后总结道,“我们在移植西方的理论前沿和干预方法的时候也要实现本土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干预方法和伦理规范。”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通讯在飞速发展,各种新兴辅具也投入和生产和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万物互联......一些高新词汇层出不穷。那么儿童康复行业的新风口将会在哪里?未来我们如何依托这种连接架构把科技的优势扩展到全行业?这些都亟待我们思考、研究和解决。

上一篇:A-PKU观点丨专家论道:在校到在职,构建儿童康复教育的新职业成长路径 下一篇:A-PKU观点之焦子航:儿童康复教培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0

热门文章